关于正定古城保护工作 正定,是首都的南大门,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南城门还嵌有“三关雄镇”的石额,正定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也是曹雪芹先祖曹彬的故里。悠久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风格独特的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著称,虽经历代王朝变迁,风雨剥蚀,古城内仍有隆兴寺、临济寺、开元寺、凌霄塔、华塔、古文庙等众多文物古迹。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颇有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1989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作为城市的文明符号和人类古老的见证,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正定依托众多的文物古迹,不断开发新资源,自1986年以来,先后兴建了荣国府、宁荣街、西游记一、二宫、封神演义宫、探险乐园、军事游乐园、野城和赵云庙等一批旅游新景观和游乐场所。一处处现代化旅游新景点与古城内规模宏大的古寺古塔珠联壁合,相映生辉,每年吸引着数百万中外宾客前来观光游览,古城正定已成为省会石家庄市规模最大的旅游胜地. 据报载正定计划投资150亿,重现“三关雄镇”风韵,全面恢复古城原貌,令人振奋。 但是,正定古城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破损,全面恢复古城原貌不是几年的事情,需要分步实施。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健全组织 对古城保护的认识不是一个小问题。为什么一个好好的正定古城,许多古物(城墙、阳和楼等)遭到如此严重的破坏?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过去破“四旧”就不用说了,可直到现在,仍有一些人认为,古物没有价值,不如开发新项目,因此一些重要文物在开发商的推土机轰鸣声中不见了。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用作展览、旅游、开展文化活动,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的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建筑和城市来。过去,许多人把保护古城、保护传统,看作与现代化城市矛盾的行为,把传统特色看成落后的东西。现在,对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清楚起来。认识到保护也是为了发展。不保护就没有发展,现代化可以这样发展,那样发展,但历史遗产不保护就没有了,它是不可再生的。但是,我们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领悟过来。正确认识正定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这是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的首要条件。只有正确认识了正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摸清了正定的名城特色,才能在建设工作中增强保护意识、明确保护重点、完善保护措施、丰富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正定的名城特色是: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集中、精美,古城格局、风貌保存较为完整,城市轮廓线优美。 近年来,正定县始终坚持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正定最亮、最大的“金字招牌”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大投入力度,在文物工作上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在文化景观上坚持推陈与出新并重,在城市发展上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通过博物馆建设等古城风貌恢复工程重点项目的实施,努力推进名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这几年县政府对正定名城待建设,投入力度不算小,但毕竟力单势薄,县城面貌也需要大力整治和改造。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和城市的开发和改造比较起来,显然,前者大显逊色。例如,正定阳和楼的重恢复,呼吁多年,至今刚见音信。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古城保护和开发,当作两个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以认识,大力宣传。新闻舆论要开办专栏、专题,常抓不懈。建议成立古城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挂帅,亲自领导实施。 二、制定保护规划,健全保护法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名城保护,防止建设性破坏必须要有一部科学的《保护规划》作指导。中国历史古城保护的规划模式有两种:一种模式是尽量保护旧城的传统风貌,不在旧城内大拆大建;同时在旧城外开辟新城,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这样既满足了现代建设的需要,又缓解了旧城中人口过密、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等矛盾。这种脱开旧城另建新区的规划布局模式,适用于旧城面积不大,历史文化遗存较多的城市。这样既可对旧城的历史风貌予以保护,又可使新的建设较为方便和顺利。它的好处是容易两全,减少矛盾;问题是旧城长期破pò旧jiù,旧jiù城chéng内基础设施和建筑、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缓慢,居民意见较多。另一种模式,是保护旧城的主要格局和主要文物古迹,并对旧城进行改造和建设;同时向旧城四周幅射,进行新的城市建设。 现在许多城市都已经认识到了规划的重要性,但是,重点还是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上,要进一步提高规划审定的洞察力。对于历史建筑,首先要进行认真调查和研究,确定哪些是要保护的,哪些是要修复的,哪些是可以改造的。然后,能保的尽量多保,需要改造的确定怎样能改好,否则一旦改坏了就没办法恢复。因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完整、长期有效的规划和法规,不得随意更改。正定古城墙、名人故居、古街区、古民居等的开发与保护,都有一个详细、长期、权威的实施规划和法规。《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和《正定县文物保护中长期规划》中,政府把对文物古迹、特色街道、古树名木、以及有影响的近代建筑、民居老宅等的保护列入了文物保护的名单,具体实施就要看政府和名城保护职能部门的决心与力度了。 决策的顺利实施,需要完善、系统的全盘战略规划。在战略规划的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情报信息,对相关问题具有全面准确的把握;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在预测情况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制定中长期规划;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同时尽量避免新问题的产生;要有系统思维,对相关问题进行全盘的整体规划而不仅仅就事论事。可以说,要实现保护古城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做到规划先行。明确了古城保护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具体项目和实施步骤。并约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对规划进行多次审议和修改。这些规划的制定和颁布,可以为古城保护工作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提供基本依据和重要遵循。同时,要保证计划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必须对决策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引导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制定、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赋予决策执行者和被管理对象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三、保护正定古城的四项原则 我们既然认定要保护正定古城,具体要遵循什么工作原则呢?实际上就是四性: 第一个是原真性。 历史古城及其里面的文化遗存,在经过修缮以后,应该还是原来的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我们进行的保护修缮,是为了让原本破败的历史遗存延年益寿,让它健康永存,而不是要拆旧换新,这是很重要的原则。比如建筑,明清的建筑和现代仿明清时期的建筑是完全不同的。仿造也许能得到迎合商业的“形似”,但文化内涵却被遗漏了。江苏省的古镇周庄,就是按历史风貌的原样进行修缮的,应该说保存了明清古镇的风味。但是在上海附近还有一个古镇,就是全部拆掉重新修好,以此重现“明清风光”的。其实这是“假古董”。大家想想,现在我们重修的房子,是用钢筋混凝土建的吧?清朝有这个东西吗?我们在大门上刷红漆,明朝有吗?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不着红不着绿的。所以,我们应该原样原修,该木头的还是木头,该石墙的还是石墙。原真性就是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原本的真实历史原物,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修缮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以求达到原汁原昧,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第二个是整体性。 一个历史文化遗产,是连同其他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整体性还包括其文化内涵和形成的要素,如街区就应该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动和与其相关的所有环境对象。 第三个是可读性。是历史遗物就会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取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就是在历史遗存上应该读得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不要按照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是不符合可读性的原则。比如,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如果去整形、染头发、做美容,虽然人漂亮了,但也看不出他的岁月经历了。同样,一个古建筑改成了草坪、绿化、花坛,很漂亮,可是历史景观没有了。历史风貌是有价值的,如果改变了,无论新的景观多漂亮,这个价值就没有了。 第四个是永续性。保护历史遗产,是长期的事业,不是今天保了明天不保,一旦认识到,被确定了,就应该一直保护下去,没有时间限制。有的一时做不好,就慢慢做,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这一代不行下一代再做。要想一朝一夕恢复几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要加强教育,使保护事业持之以恒。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都是黑的,但它们在出土的刹那间都是彩色的,手上拿的东西在出土的一刹那也自然毁灭了。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去保护它,挖一个坏一个。但是我们现在先不动,等以后有了这种保护能力时再去发掘,这不就能让子孙看到彩色的兵马俑了吗?我们有的历史古城提出要重现汉唐历史风貌,其实以现在的经济和科技水平,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四、妥善处理保护与更新的现实矛盾 城市需要更新,城市不更新就会衰落,但城市更新不能摒弃历史,而是要在历史基础上发展,要从旧环境中滋生新的东西,而不是生硬地搬异地外域不相干的东西。正定的历史古城,兼有保护和更新的双重要求,中国的城市不像欧洲国家的城市那样出现过衰落的现象。大多数城市即使新城区发展很快,老城区还是商业繁荣、人口集中的地方。因此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区成为房地产商热衷之地。许多城市就地价的级差效应出发,要把原来旧城区的居住和其他功能,转换成商贸、办公、娱乐功能,从而使低地价转化为高地价,提高经济收益。这样做虽然改善旧城的环境,但改建后旧城区的建筑容量大大增加了,人口增多,交通更加繁忙,基础设施不堪负担,结果又得重新调整改建旧城区。久而久之,历史古城就消失了。另一方面,正定古城文物景点和历史街区,一般也是在旧城的中心地带,是人们汇聚之地。这样也导致商贸等第三产业向这一地区集中,但是由于历史名城的保护要求,一定会提出对这个地区以及其周围环境的种种建设限制,这样就会降低土地收益,对经济发展不利。在中国的历史古城中,大多保留有成片的传统民居,其中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还会受到特别的保护。但是如何既能长期地保护它传统的风貌,又能继续为居民使用,这是一个难题。因为这些民居大多为砖木结构房屋,至今多已木朽墙危,多数居民因长期居住条件简陋,渴求改善。而且传统生活环境不符合青年人的要求,居民们向往现代化的设施和环境。旧城区一般都缺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要改善居住环境,解决居民的居住问题,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巨大投入。因为上述的原因,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形成了矛盾。房地产开发商因为获利不多一般不愿在保护的基础上更新;政府又拿不出足够的资金进行完全的保护;居民自己改造则大多不愿保留传统形式。这就需要研究一整套适宜的政策来解决这一矛盾。 保护正定古城首先要确立以“保护优先”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思路。只有对古城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才能真正体现公共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公共利益。以此认识为基础,树立了保护第一的理念和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只有如此,才能为古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近年来,正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名城保护工作,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重修了隆兴寺大悲阁、南城门,再现了历史文物当年风采;建设了历史文化街区,将历史文物连接成线、成面,形成共势;建设了天宁苑广场、龙腾苑等,将历史文物充分显现出来,并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等等,通过加强历史文物的修复及周边环境改造,在建设中保护和壮大文物遗产,彰显文化特色。根据正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近期应加强临济寺周边环境的改造,彰显“临济祖庭”;加强隆兴寺周边环境改造提升隆兴寺形象;重建阳和楼、修复西城门,强化古城中心轴线上的文物古迹。 五、要修建一些和正定古代历史名人有关的故居、墓地有关的景区 正定辉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正定名人辈出,例如赵子龙故里、南越王赵佗、顏杲卿平安史之乱的壮举以及正定人民许多抗拒外敌侵略和滹沱河风云史事,以及从汉至清,先后涌现的出音乐家王禹、经学家房晖远、文学家蔡松年、戏曲家白朴、尚仲贤、李文蔚、戴善甫、文学家范淹、苏天爵、杨俊民、梁梦龙、梁清标、北洋时期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王士珍等一大批文人骚客、政要,留下诗词文集500余卷。,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所以还要修建一些和正定古代历史名人有关的故居、墓地有关的景区供后人瞻仰和纪念很有必要。 但是,回复古物一定要保持原真性,即古物的原汁原味,不可随意添油加醋、添枝加叶。,唐宋元明清,老百姓建房皇帝做了规定的,不能准用红,不准用绿,不准用金,不准用银,不准用琉璃,不准用玉石。所以说老百姓的房都是粉墙黛瓦,都是比较简朴,最多用个棕色的颜色。 六、、关于恢复古城墙的建议 正定现存的古城墙为明代所修,原设四座城门,每座城门设内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城墙上曾建有更铺、旗台,城四角各建一角楼。每座内城门上都有高大雄伟的城楼。南门月城上另建有看花楼。城外有护城河,护城河外有护城堤。当时是河水环流,船只来往。既是军事壁垒的屏障,也是一番胜景。可惜的是,现在仅剩三座城门,也不见曲折迂回的三重城垣体系,城门楼、角楼也无存,城墙成残垣断壁。 恢复整个正定古城墙需要大量资金,需分步实施。而南城墙作为正定通往省会的要道应先实施。重建南城墙之瓮城、月城、看花楼、东南、西南角楼、城墙及垛口、更铺、旗台、护城河、护城堤、石桥等,城墙内外建成环城文化公园,护城河中种上荷花,岸上种上绿树花草。人们可以登上城墙览景,可在公园小憩,可在护城河中泛舟。如此,沧桑的古城墙、清澈的护城河水与岸上生机勃勃的绿树花草构成一幅古代与现代文明同辉的新画卷。 七、创新体制,搭建合理的管理架构和资金筹措平台 目标的实现和规划的实施,离不开高效的执行机构和充足的资金保障。这两个方面是保证决策目标能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创新新体制、适宜的管理架构和资金筹措方式,才能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和资金支持。 一是要新组建一个高规格、有权威的古城管理局,把管理权收归政府,直接负责古城的保护和管理,以此提升管理和保护的行政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成立一个国有的古城保护与开发投资公司,主要负责古城内所有公共设施的维护和修复、周边环境的整治以及规划项目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古城各项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资金的来源,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省市政府要给予重点投资。二是从境内各景区门票收入中提留一定资金;三是征缴古城维护费,从每位游客的住宿费中提取一定比例。四是接受境外有关机构和基金会以及国内企业的捐赠;五是古城内公房的出租收益。五六是推出“谁整修谁受益”的政策,动员全社会参与古城修缮保护,聚集民间资本参与古城保护开发。从而保证古城保护规划的顺利实施。 八、以人为本,以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其中的公共政策制定主要是研究问题的过程,政策执行才是直接地、实际地、具体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提升服务质量,可以由政府牵头实施以下重点工程: 一是实施古城全面修复工程。正定古城由于历史久远,又遭受过多次破坏。因此必须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原貌对古城进行系统的、分阶段的修复。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使古城的原貌得到保护,向人们再现古城古朴、典雅的风采,同时也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使古城的文化品质和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二是实施古文物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文物周围兴建了一些住宅、宾馆和商业网点,破坏了自然风貌,不仅在古城大佛寺、临济寺等形成了人为的视觉障碍,更导致了古城交通状况的恶化。为解决这一问题,恢复古城原有的自然历史风貌,政府对周边不合理建筑必须进行拆迁。从而使古城内外的环境日趋协调,使古城周边的空间得到扩展,使交通阻塞和人流拥挤的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为古城营造更加优美舒适的外部环境。 三是实施古城内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工程。为了保持古城原有的古朴风貌,防止城内河道污染,消除古城火灾隐患,政府应该实施一系列建设和改造工程。例如,实现所有网线(包括电话线、电缆、宽带等)入地。二是接通每户的排污管道,实现城内所有污水集中排放、统一处理;三是安装监控摄像头,实现对古城内所有区域火灾隐患和治安事件的全天候监控。 四是实施古城水资源保护工程。对水源地周围生态环境实施严格的保护。 五是实施古城美化工程。为使古城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更加靓丽整洁,首先对不合理的经营日用百货的商铺进行搬迁,只保留销售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和地方土特产的商铺;其次实施主要街区河道和重要建筑群的灯光亮化工程,使古城的夜晚更具特色和魅力;第三移植成树,使古城掩映在绿色的环抱丛中。 采取以上一系列人性化的具体管理措施,不仅可以使古城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为游客和当地居民营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长远而言,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还可以促成古城保护和旅游开发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 (郑凤杰 董增吉)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