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的伟大, 在于能留住平凡。
一幅幅栩栩如生绘画作品,引人驻足,他用自己的画笔向世人展现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神木老城生活百态,绘出烙上了特定时代的文明印迹的耕耘长卷。他就是手绘“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神木老城鸟瞰图”的古稀之年老人赵世荣。
见到这位老人,他精神焕发、鹤发童颜,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问及这幅图上钟楼这里的变化情况,赵老耐心细致地给记者作了讲解。在赵老的讲解中,记者犹如身临其境,走进了古风弥漫的老城。
“儒学署:在县署西南里许东街。年远无案可稽,前照壁,东西辕门、大门、左右应役房;二门,东西房、大堂、堂后内宅门、正厅房、后内宅门、正房、正厅、东厢房、后空地一块。蒙汉交涉事物,故称二府衙门……”“看这是过去炭市场,从西沟而来;这里是菜市场,主要是从呼家圪台送过来的;这里是卖瓷器市场,从永兴来的……”一条条笔直的街道错落有致,一间间古老的房屋形态各异。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最深的记忆,都是一笔一画自己描绘的。
从手绘图上看到过去老城的一个场所和一些生活的场景,让我们看到原汁原味的昔日神木的风貌,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群落、高耸的城墙、东西南北四个大门、钟楼……一座古城屹立在画纸上,感觉十分震撼,瞬间觉得这幅图就是时光机,搭载我们穿越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神木的大街小巷。
和很多土生土长的神木人一样,赵世荣是在胡同里长大的,钟楼、凯歌楼、东大街等等都留下了他的生活时光。从小时起,他就对老城那些历史感十足的街巷院落十分着迷。“我见证了神木老城的变迁,2006年看到很多地方破旧不堪有的被拆,我一下子就坐不住了,那么多有历史价值的地方一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想趁着现在记忆力好,还有这些老房子和老人们还在,多留下些可供怀念、追寻的记忆。”于是,赵世荣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追忆古城之旅。
提起这十几年还原街巷的经历,赵世荣说,“十几年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有艰辛也有快乐。每当画累之时,就走街串巷与许多城中老人一起交流城市记忆,再将这些碰撞出来的记忆第一时间整合在画纸上,慢慢的一个较完整的神木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看着自己亲手绘制的老城街巷,赵世荣对记者打开了他封存许久的记忆:“随着城市的变迁,象征着神木古城传统文化的老街旧巷、四合院等都慢慢不见了,了解当年故事的人也一个个离世了。我感觉我的工作就是在保留神木古文化,让后人铭记神木的历史。”
打开画卷,全幅图将老神木衙署、庙宇、富人故居、商业和作坊都充分反映出来了,在市井中串连出衙署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庙会文化、民俗传说、名人轶事等,像镶嵌在大街小巷里一串串璀璨的明珠。“手绘这幅图不图名、不求利,只为留下些好东西给后人看看。”在谈到对这幅手绘图时,他说:“我做这些东西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有价值,就算是给那些喜欢神木文化的人一些历史资料参考吧。我的画来自民间,也一定要返回民间,希望人们能重温儿时的记忆,年轻人能体会浓郁的古城文化。”
赵老已年过七旬,但在追忆古城的道路上,他依然坚定并执着。“从退休到现在我一直也没闲着,每天都在探索,每天都在思考,感觉特别有精神头儿,还有助于身体健康。”谈到家人,赵老略显愧疚:“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特别支持我。”
看到那些历史建筑、街道、城郭等元素的再现,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甚至是一个小的窗户细节组合,都具有特定时代的文明印迹,都能看到赵老倾注的心血与智慧,体现着他的人文情怀。
来源:神木新闻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