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神木文化] “华夏第一城”高家堡石峁古城遗址探访

阅读数:14181  |   回复数:1
xn211 发表于 2014-4-1 10:19:0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人类童年在这里拓荒{:soso_e142:}{:soso_e142:}{:soso_e142:}{:soso_e142:}



   石峁,是一座大山梁;据考古推断,史前这里是一面慢坡。几千年风吹雨戮,岭沟纵横,坎壑破碎,就这样横亘在北方的天空下。沿着弯曲的小路,爬上山坡后,山岭上的道路就开筑在古城外城墙遗址上,这是当地村民以前所修出村的路。一直爬到山梁的最顶上,就是石峁古城址的东门;砖头一样大小,无数青褐的乱石片堆垒着,那是城墙、墩台的遗址。不过这东门遗址各处的墙面却是那样规直、平整,门道的墙角,还依旧呈直角线。从陕北的村寨里走过,许多的院落大门里荒草丛生,有的大门上挂一只生锈的铁锁,有的墙倒屋塌。童年时,这村道是全村孩子们的欢乐世界,在这里留下人生最难忘的故事;就是那些冬夜,一村的孩子都在这里玩到很晚才回各家睡觉,家家窗户上透着明亮的灯光。离开故乡才二三十年,故乡人家,都成了荒草林中的塌墙破院,不留一星半点的灯光。眼前这石峁古城址,历经四千多年风雨,它的城墙、城门还那样“坚守”着;一座古城遗址,矗立在北方大地上的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童年的人类,又曾在这里留下哪些故事呢?
龙山到石峁....
   塞上江南.....
     “古城”的背影.....
          没有门的“城门”......
    1928年春深,当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吴金鼎到了龙山镇城子崖遗址,此行他是要去离城子崖不远的汉代平陵城遗址做假期野外考察的。4月4日,他途经龙山镇城子崖,在走路的当中回头一望,路沟边断崖的横截面攫住了他的目光,那是一条古文化地层带——阳光下延续数米清晰可见。此后,吴老先生多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找到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它们正是日后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吴金鼎回校后便将这一发现报告了他的老师李济先生。被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李济,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及考古学博士,1930年李济先生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成果——发现龙山文化。时间是次年的深秋。德国人萨尔蒙尼(Salmony),以德国科隆远东美术馆代表的身份来到了北京,参加一次在中国举行的学术交流大会。此外,他还想最近距离地对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做一些探访。是意外,还是注定,一件事就在这时发生,萨尔蒙尼走在当时的北平街上,遇上了几个来自陕北高家堡石峁村的农民,不要看他们衣衫不整,其中一个还扎着羊肚子手巾,说话土里土气不说,声震路人,可他们手里的物器却不是一般。羊毛褡裢里装着30多件墨玉器,6件绿玉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预感突然而生,眼前的“宝贝”绝不是一般玉器,萨尔蒙尼挑买了其中最大的那把刀形端刃器(后藏于德国科隆远东美术馆)。这件53.4厘米之长的墨玉质玉器就是一直被考古界和收藏界寻找、关注的石峁玉器。后来查明,不仅在德国科隆远东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芝加哥美术馆,还有好多海外机构都藏有出土于石峁遗址的玉器。不完全统计,就有四千多件石峁玉器流失海内外。形形色色的人,流窜至石峁,以各种手段,挖掘、盗取文物。民国饥荒年,这里还发生着附近村民升玉易斗米、笼垛驮卖的事。当地村民在耕种、修造梯田、开坡筑路时,不断发现古玉;这些古玉,有的被农民带回家里做镇宅之宝,有的被文物贩子廉价收走,有的被卖到高家堡农副产品收购站……四千年,石峁是这般岑寂。岑寂的只是时光,不是灵魂。那些混乱的脚片,贪婪的盗贼,将这远古文明的河山践踏得千疮百孔。1976年夏天,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去山西考察。戴教授在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高家堡石峁的一些信息,他没有回西安,连夜转道来到石峁;在石峁山上,戴教授脸上那副宽厚的镜片,捕捉到了残破城址下潜藏着的有关人类源头的重要信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他先没有惊扰它们,悄悄回了西安。然而,北方的黄土下沉睡四千多年的石峁遗址,从此与考古的目光有了连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1 推荐推荐1 无聊无聊
神木小胡同 发表于 2014-4-8 11:16:42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