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n211 于 2014-4-8 10:49 编辑 清明时节,最能聚拢人心的,就是那一个个掩映于青山,湮灭于时间的墓碑与坟茔。或是在青松相伴下熠熠生辉的纪念碑。在生者眼中,那一个个或简陋或肃穆、或有形或无形的墓碑,不仅仅是一个器物,它们或是一位至亲、或是一位故友,或是一段历史的碎片。 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形形色色的人伫立于墓碑与坟茔之前,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怀念先辈功德,感叹自身得失。此时此刻,“同此一躬,共此一礼”。 在神木县烈士陵园内,长眠着30位革命烈士,但实际上神府革命烈士远远不止这个数目。据馆长李光亮介绍,从抗战开始到解放战争结束,神木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800多名。他们牺牲在风雨如晦的时代,怀抱着理想和信仰,倒在敌人的屠刀下。每座冰冷的墓碑上,都有一则或激昂、或悲壮的故事。对于一个个扫墓祭奠的生者来说,那冰冷的墓碑,必定是与传奇勾连在一起的。他们都曾在历史中用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于是,挺立的墓碑,未尝不是逝者激励着生者前行的另一种方式。 在那些烈士中,有人逝于病痛,有人逝于戕害,有人逝于悲伤,有人逝于安然…… ![]() 韩成刚烈士墓碑 韩成刚烈士,大柳塔镇石圪台村人,1982年入伍,为35175部队416团七连七班副班长,共青团员。1986年,22岁的韩成刚还在部队服役,5月13日下午,他所在的七班全体奉命到16号阵地前沿设置障碍,埋置防步兵地雷,突遭敌军排炮袭击,引爆了刚刚放置好的地雷,韩成刚被流弹片击伤头部,经急救无效,壮烈牺牲。韩成刚牺牲后,部队为他记二等功,并追认为中国**党员。时隔28年后,韩成刚所在的七班当时的班长贺成旺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韩成刚的形象还是那个22岁的年轻后生,贺成旺说,韩成刚是个好同志,老实、安静,虽然有点内向不爱说话,但是却是个做实事的人,当时在他担任副班长,几乎每年都会受到连队奖励,被评为先进个人。 听着老班长慢慢的叙述,笔者仿佛看到当年烈士们和敌人进行着斗智斗勇的战斗。他们用鲜血描绘出胜利的旗帜。用年轻的生命谱写出革命的赞歌,而当下的我们活在旗帜猎猎,赞歌嘹亮的年代,这样幸福的年代,我们应该牢记,这些幸福的来之不易。 韩成刚牺牲后,神木县烈士陵园内留下了他的事迹,韩成刚的墓志铭上这样写道“他奉命到前沿阵地,设置障碍,突然遭敌军炮弹袭击,致成重伤,经急救,伤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2岁”。 ![]() 任如东烈士墓碑 在韩成刚烈士的墓碑旁边,另一位英灵也让生者崇敬。任如东烈士,花石崖镇王家坬村人,1964年出生,1982年入伍,1986年牺牲,为35167部队417团一机连战士、共青团员,他的墓志铭纂刻着他的生平事迹。任如东1986年在战斗中为前线输送导弹弹药给养,不幸胯骨中弹,稍事包扎后,继续向前爬行,留下了一道30多米的血印,给养终于送上了阵地,年仅22岁的他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任如东牺牲后,部队为他记一等功,并追认为中国**优秀党员。 每在清明,我们在烈士墓前鞠躬的那一瞬间,所连接的不仅仅是生者与死者,还有历史,还有家国与个人的记忆,湮灭的历史与岁月,仿佛被拂去了厚厚的浮尘,家国的传承与延续,也浮现在每个人的心头。 清明时节的祭扫,不只是几缕馨香,也不是一种履行后人义务的程式。清明时节的祭扫,我们不但要扫去烈士居所的尘埃,更要扫去生者心中的迷茫与困惑。此时,我们学会了敬畏,唯有敬畏历史,敬畏先烈,敬畏过往,我们才能不再困惑,不再迷茫,时刻保有清明。才能更为从容与坦然地面对历史与未来。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