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阵雨刚过,笔者来到栏杆堡镇,恰遇包村干部李涛正准备驱车前往所包村组下乡。“王川村的大坝出事儿了,去看看。”李涛焦急地边走边说。 原来,刚刚王川村村民打电话反映说村里的大坝被雨水冲塌了,李涛心急如焚,便带着同事李德强,直奔王川村大坝。他说,仅仅靠电话是说不清楚的,只有真正去实地调研查看,才能彻底了解情况。车子行驶在蜿蜒崎岖的山路里晃的厉害。李涛在途中不停地重复着这样几个问题:村民的人身安全有没有受到危害?大坝损毁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大坝下游的农田有没有受到损害?他说:“我现在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大坝”。 走完硬化过的公路,车子驶进了一条乡村土路。昨夜和今天的两场雨,让这条土路泥泞不堪,快速行驶使得车轮卷起泥土敲打的车身砰砰作响。“快到了,前面就是王川村了。”李德强急切地告诉笔者。可就在这时,汽车却停了下来,车轮陷进了泥沼中,李德强多次试验冲过泥沼无果,无奈宣布车子抛锚了。下车观看,车子左前轮和后轮陷进泥沼之中约有四十多公分,车身已完全向左侧倾斜。怎么办?大家开始思索各种办法试图将车子开出泥沼。 就在李涛束手无策的时候,村民王卡怀老人走了过来,他说:“小李常来下乡,我们认识很久了。”他看到车轮陷得太深,便果断跑回家带着铁锹、䦆头等工具赶来帮忙。 不一会儿,赶来帮忙的村民们越来越多,热情的村民们用一把把铁锹将左车轮周边的泥淖铲出,妇女们从远处搬来石板垫到了车轮之下。一番忙碌之后,李德强发动汽车,村民们一起推车,他们不顾淤泥漫过鞋子和裤腿,喊着口号,一起发力,车子一步步动了起来,村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继续用力推车。 终于,车子一步步从泥沼里推了出来,看着已经从泥沼脱身的车子,彼此相拥而笑。李涛向热情的村民们一一道谢,村民们却连连摆手,“就是个过路人有事儿,我们也得帮忙,更何况你俩是来为村里看大坝的,你们脚上的泥土是为我们沾的,帮这点忙不算什么。” 告别了热情的村民,因为后面的路已经都是泥沼,李涛决定步行前往大坝查看情况,68岁村民王富廷自告奋勇,要带路抄近道过去。路上,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李涛和每一位村民们打着招呼,他能叫起每一位村民的名字,甚至熟悉每一户村民家中的情况,“老王家的病好了点没?”、“村支书的工资领到了没?”、“昨夜大雨受到损害了没?”。李涛说:“我现在和他们非常熟悉,见到村民心中倍感亲切。” 不知不觉到了大坝,经过实地查看,大坝东侧已经被雨水冲刷出一道口子,塌陷严重。所幸的是坝中积水并不算多,下游农田和村民并未受到大的损害。王川大坝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一座淤地坝,早年淤积起来数百亩川田,大大造福了王川村和周边村组的居民。李涛告诉笔者,他将大坝受损情况拍了照片,作为资料收存,并作了详细记录,将尽快报告相关领导和部门。 返回时天已快黑,李涛说:“现在心里踏实了,老百姓的安全就是最大的利益”。 短评 李涛和李德强作为神木县基层的包村干部,他们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所以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村民们也用真心来对待他们。 脚上不沾半点泥土,怎么能叫下基层?村民不知道你是张三李四,怎么能叫下基层?不走进农家院落“拉家常”,怎么能叫下基层?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的安危冷暖,就应该是每一名干部关心、关注的焦点。查看大坝险情,询问百姓民情,虽是小事,却也是关乎着群众最根本最实际的生活,也暖了群众的心。 如何才能让双脚沾上泥土?显然,不是在干净整洁的办公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到村子里去,到田间地头去,零距离接触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实际困难,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做好群众工作的生命线。时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的“三访五促,为民服务”活动,让干部到田间地头走走,到农家院落坐坐,让双脚沾满泥巴,通过访民情、问民意,达到解民忧、惠民生的目的。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