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神木早八点] 榆林日报:神木县精心绘制财政升级版图

阅读数:1631  |   回复数:2
快乐梅子 发表于 2014-4-21 14:20:58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2013年,全国第一产煤大县神木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煤炭市场的疲软,民间借贷的危机,暴露了神木经济发展的“短板”。在此情况下,该县千方百计挖潜增收,在“生财、聚财、理财、用财”上下工夫,通过构建发展型、创新型、精细型、效能型“四型”财政,绘制出财政的“升级版图”。多措并举“生财”构建发展型财政

  神木的优势是煤炭资源,但如何把“资源”变为“财源”,把“输出”转为“产出”,让神木早日摆脱“煤炭一感冒,财政就发烧”的尴尬局面,实现由“资源主导”变为“多轮驱动”,是摆在神木当家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这一困境,该县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做好“生财”文章。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拓宽增收渠道。针对县上“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县财政局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助保贷”基金,全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基金从2014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建立总额不超过3亿元的科技创新发展专项基金,推进煤炭及煤炭下游产业的工艺升级和改造,让科技创新推动神木经济提速提质。去年县财政安排1.7亿元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以奖励、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县财政2014年安排5000万元“助保贷”基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引导,拓宽了增收渠道。

  大力培植新兴财源,确保财政稳健运行。财政局抓好“两个重点”,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夯实现有财源。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更多资金、更好项目向园区集中。继2013年投入1.09亿元资金改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县财政计划在未来5年内累积投资7亿元推进此项工作;同时加快餐饮、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培育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财政股本投资为重点,开辟新兴财源。2014年,县财政将以注册资本金的形式投资8.65亿元参股发展潜力较好的十余户企业,预计每年将会有5—6亿元的稳定财政收入。“两个重点”基本构建了基础稳固、后续旺盛、多级支持的财税源体系。

  盘活存量国有资产,优化资产利用与配置。全县共有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户,资产总值115.5亿元。为有效激活国有资产存量,一方面加强对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监管。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积极尝试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推动县煤业集团、县煤炭公司等国有企业去行政化和股份制改革,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滚动发展。2013年,累计完成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79935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0%以上。另一方面,强化对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2013年,由县财政局企业财务管理所牵头,重点对全县41户行政事业单位的出租、出借闲置房地产和行政事业单位租赁办公用房进行全面摸底清查,76138平方米公房、850万元的出租房收入全部上缴县财政。

  改进管理“聚财”构建创新型财政

  加强税收征管,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神木是全国产煤大县,去年煤炭行业税收占税收收入的74.75%。县财政局紧紧抓住煤炭财政这一重点,加强对煤炭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环节的管控。从2013年开始,煤炭计量计划3年投资1.75亿元,建成煤炭运销监控系统40处,对境内所有煤矿实行坑口计量“五位一体”(即产量日报、购煤合同与票据双轨、产量核查、技术检测、煤炭计量)的信息管理,从源头上堵塞税费流失漏洞。积极争取县外注册企业和注册的分支机构实行属地注册、属地纳税,实现煤炭产品地产、地销、地纳税。全面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征管。

  狠抓非税收入征管,确保足额及时入库。为有效防范非税收入跑冒滴漏,从2011年开始,县财政局将所有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后来又将社会抚养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管理,作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一部分,在保证计生投入的前提下,统

筹用于县内各类公共服务及社会事业支出。


科学统筹“理财”构建精细型财政

  作为政府的管家,县财政局不仅算好小账、眼前账,还算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账、长远账。

  逐步建立政府综合预算。改变了过去资金分口管、预算分块编的模式,逐步构建起以公共财政预算为先导,由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综合预算体系,将政府收支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通过财政管理软件系统实现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工资统发、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衔接,使所有财政资金都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流转。目前,神木所有县级预算单位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今年起,所有镇(办事处)财务也将统一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盘活闲置和沉淀资金。为了避免相当数额的结余结转资金闲置或沉淀在银行账户里,县财政局定期清理,将结余结转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相结合,切实消化和压缩结余结转资金规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针对财税风险主要集中在政府性债务和基本建设项目安排两个方面的实际,政府性债务方面,县财政局于2013年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债务及对外担保情况进行摸底,并根据摸底情况和国家对政府性债务的有关规定,及时清理和消化了部分政府性债务,逐步完善政府性债务审批、责任追究、风险预警制度和政府融资机制,降低了风险。基本建设项目安排方面,为严控新增债务,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对财政投资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安排,做到统筹安排,量力而行,严格控制“三超”(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安排基本建设项目。

合理有效“用财”构建效能型财政

  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该花的花、该省的省、该管的管”。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做到整合使用,统筹管理。针对专项资金多头管理、交叉投入等问题,县财政将部门、行业分散安排的各类补贴补助专项资金和中省市安排的各类专项补助资金,按照资金使用性质统一整合为城镇化发展专项资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等七大类,并实行项目库管理。

  严控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基建预(决)算审核。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绩效评价,实现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促发展”工作思路,按照“县级征收、两级预算、财政审核、支出包干”的县乡财政体制安排预算收支,经费预算年初一次性核定,年中不再追加非应急性专项资金。压缩行政运行成本和“三公”经费,将有限的财力向民生倾斜。一是优先保障刚性民生支出。2013年县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11亿元,全县民生领域投入40.53亿元。二是持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五保对象分散供养,保障性安居工程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保障标准列居全省前列,充分体现出“民生财政”特征。三是严格规范专项资金审批拨付程序。在实施项目时,预算单位根据工作安排、资金预算、采购中标价格等申请拨付专项经费,节约了支出。四是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行政经费,2013年全县一般性支出在上年基础上压缩了10%。

  建立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管钱”水平。紧紧抓住绩效目标管理这一关键,通过跟踪问效的绩效评价方式,让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能发挥作用。按照“先预算、后办事”的原则,制定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提高了绩效监控的针对性,从而使预算绩效由“软约束”变为“硬指标”,提升了项目的质量效益。基本形成“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对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安居工程、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等“十大”民生工程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各部门、
各镇(办事处)在每年部门预算编报时,确定一个专项资金项目作为绩效评价项目库的项目,每年从项目库中选取不低于35%的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来源:榆林日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韵律 发表于 2014-4-21 22:26: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说个这么多恐怕都是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乐梅子 发表于 2014-4-22 08:37:0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韵律 发表于 2014-4-21 22:26
说个这么多恐怕都是概念!

哎,看今年先来后的现状吧!成天只能往好的方面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