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虾米# 于 2018-9-24 11:42 编辑 半个多月前,在街上偶然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隔着砖墙,隐隐约约听到“磅磅”地敲打声,便站住脚步,仔细琢磨一会后,恍然大悟,原来是在“打月饼”,要过中秋了。 一时想起小时家里“打月饼”的场景。也是在中秋节的半个月以前,神木的街上就会零星的出现一些用砖、黄土砌成的“土炉”。搭个简易帐篷,支起桌椅,摆好磨具、筷子,生意便开张了。 从天蒙蒙亮到凌晨十二点,帐篷下面总是挤满了人,土炉的火也一直烧着。那时“打月饼”是要提前好几天预约的,有时甚至精确到某一天的几点钟。左邻右舍谁家要是先打出了月饼,总是会分给众人,其他人便会品尝评论一番,吸取经验,自己打时要多放点鸡蛋,少放点芝麻。 那时,月饼皮的面还是“手和”的。我家四口人,妈妈要和二十斤的面,银手镯不时与瓷面盆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我一定会蹲在旁边仔细地看,想象着吃到月饼时的幸福。拌馅料时,我总是惹不住偷偷抓一把,舌尖舔到甜甜的葡萄干,便觉得这就是中秋了。 磨具在桌上“磅”地一磕,筷子“点红”,一个黄灿灿地月饼就出现了。一个、两个、三个,烤盘里的月饼慢慢地满了,我也越来越期待。 接下来,便是“土炉”出场的时候了。火烧得旺旺的,把“软软”的月饼往“土炉”一推,漫长地等待之后,烤的焦黄,散发着香气的月饼便出炉了。 我家总是用纸箱子来装月饼,而大姨家用桶装。大姨总是说她家人多,孩子馋,大人出苦力,这一年她家打了四百多个月饼。白色的桶里金黄的月饼状如小山,沉得都提不动。 打月饼的同时,还会打“混糖饼”。和面的时候倒入奶粉,会让饼子更香更甜。 月饼油腻,读书时的我却一次能吃两个。吃完一个有些口干时,用老家清脆的秋枣或甘甜的小果子压一压,便能吃第二个了。 月亮圆了又缺,神木短暂的秋天倏忽而过,便是漫长的冬天。早起读书时,开水泡着月饼,着急忙慌地吃完便去上学。随着春天悄然而至,纸箱子也越来越轻,最后只留下底部一层油渍。 因为月饼,那时的中秋,总是那么长。月亮圆了一轮又一轮,月饼打了一回又一回。不知何时,中秋节还在过,月饼却不再打了。 后来去外地上学,9月份我离开家,随之而来的却是团圆“中秋”。我在的地方有很多没吃过月饼,蛋黄、莲蓉等等,小巧精致,但我却没有了小时候的期待,吃月饼变成了一个“仪式”。 渐渐明白,最难忘的是土炉里打出来的“大月饼”,最圆的月亮永远在家的方向。有家人陪伴,便是中秋的“味道”。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关于中秋,你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呢?快在留言区与我们一起分享!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