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不管别人认不认,我一定要以优秀教师为标杆活着。
苏茂雄,1950年生人。任教办学近四十年。他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神木教育事业的深刻发展。从教以来,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心对待每一堂课,用爱浇灌每一株桃李。同样,在人生的课堂上,他勤劳朴实,自信笃定,用智慧和勤奋书写着作为教育人的每一页。 十年平反之路 苏老从小酷爱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走走步步都在看书”,强烈的求知欲督促他提前掌握了很多知识,加上成绩优异苏老上完三年级就直接跳级到六年级,并且依然名列前茅。然而造化弄人,1967年正在上初中的苏老遭到了历史沉重的一击,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自己的父亲被打成反派,苏老的在校求学路被迫中断。 身处那场浩劫之中,苏老说他没有怪过任何人。“在被打成反派的那段时间,我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不断地写材料上告,一次不行就再一次,一直写,不断地写。”甚至苏老觉得那并不是一件坏事。“写材料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磨炼了我,因为在那段时间,为了不叫人抓住把柄,我每写一份材料,都要认真的查阅资料,查语法,看逻辑。最后能得到平反,我很感谢国家” ![]() 苏老师当年不断写材料,直至收到这份"答复信" 1978年,得到平反的苏老,觉得自己“由鬼变成了神仙”所以立志要为国家做贡献。那时候特殊的时代背景,受过教育的人很有限,于是苏老成了一名教师,当时学校只有一到四年级。读完四年的学生如果想继续上学,就要去城镇上高小,很多学生因为交不起去城镇学校的借读费和住宿费而辍学。孩子们求学的欲望让苏老想到了以前的自己,辍学的后果也让苏老感到心痛,于是苏老想到了要自己办一所学校,为孩子们解决这一困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为办学校东奔西走的苏老正好赶上了“积极推进办学体制,鼓励支持……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的政策,1992年,神木县教育局批准了苏老的办学申请。 创办“煤海升起的希望之星” 苏老创办兴华希望小学,只有五、六年级,在当时名声大噪,被誉为“煤海升起的希望之星”。为了办学校,苏老把全家都动员了起来了。学校里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三名教师,另外两名教师一个是自己的女儿,还有一个是自己以前的学生。自己的妻子是学校的大厨,儿子成了后勤。他们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不分你我,真正做到了“同吃同住同学习”,但是所收的学费却只是同等小学的60%,并且在收学费时,苏老遵循的原则是有钱的现交,暂时没钱的赊欠,经济困难的免交,个别特别困难的优等生,学校还要给一定的奖学金。
因为这样,苏老的学校办的举步维艰。为了保证孩子们不断粮,苏老想到要自己种地补贴孩子们的伙食。于是兴华小学的劳动课搬在了广阔的田间地头。他们种了十亩山地,有糜子、谷子、洋芋、黑豆。后来又新修了两亩园子地,种了豆角、莲花白、番茄、白菜、大葱等蔬菜,另外还喂了三只猪,七只羊。这样下来,学校师生吃的都是自己产的,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又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农业知识,关键是减轻了家庭和学校经济负担。 条件的艰苦并没有影响孩子们的成绩,相反,孩子们考试成绩都非常优秀。1995年7月,在全县统考中,兴华小学学生3门课平均总分比几个乡镇学生的平均总分高出了80分。扎实的基础让孩子们上了初中后,在班上多数是优等生。苏老的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给了苏老很大的信心。于是在2000年的时候,苏老又在树林召办了一所完全小学。后来随着借读费的取消,村里小学逐渐被合并,取缔,苏老师办的学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身正为师桃李茂 在采访中,小编发现苏老的电视背景墙上摆放着一个让苏老特别引以为豪的奖牌,那是由万里先生授予的“希望工程园丁”奖。他重视奖牌的原因不是因为那是一份嘉奖,而是觉得那是对他从教几十年的认可。的确,苏老一直默默奉献在教学岗位上,将自己的半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多年的教育生涯让苏老感悟良多,尤其是在师生情上。苏老对自己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深厚的感情,孩子们对他的付出也心存感激。每到毕业时分,师生都会因为舍不得分开而抱头痛哭。后来苏老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一首毕业歌:
天地无情人有情 二年情深似海洋 各个同学都像儿女 郑重真情贵难舍
同学们 同学们 你的老师留恋你 同吃同住同学习 咱们就是一家人
快分别了快分别了 我的心情多忧伤 亲切的话语铭记心间 动人的场面挂眼帘
快分别了快分别了 你的老师盼望你 盼望你们早日成才 山沟飞出金凤凰
在苏老精心地呵护下,当年的桃李早已在成人成才。现在也有不少的学生会自发的来看望这位“恩人”。
2012年苏老师与学生聚会留念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说起现在的教育条件,苏老说“和原来简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原来是小小的校园,破破的窑洞,有时候住的地方连现在农民的猪圈都不如。关键是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孩子们仅仅是靠老师的言传身教。教育手段也是简单粗暴地”,“我们以前拿一根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粉笔都舍不得乱用,写错一个字都觉得浪费,现在不一样了,老师都开始用投影仪,甚至还有网络教学,真的相当先进了”他赞叹道。 现在苏老虽然退休了,但他还是喜欢“瞎折腾”,农忙的时候就种地,农闲的时候在家里编写剧本,然后组织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伙伴排练表演。他们的“剧团”办的有模有样,参加过下乡演出,也参加过慰问老红军的演出活动。此外,苏老还出演过普法微电影。他坦言愿意去尝试一切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他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一定要感谢老伴的支持,没有她的支持与照顾,我不可能安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业”。相濡以沫、同舟共济该是这对老人的真实写照。
结语 与苏老的访谈就像一堂重温学术追求、不忘教学初心的历史课。当年教学条件异常艰苦,苏老那一辈人却能沉下心研究治学、专心教学。也正是他们的努力,为我们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老近四十年的教育生涯,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神木教育峥嵘岁月的写照。 在采访中,苏老特别兴奋和激动,他说他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教好书做好人。他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自豪,他认为这份自豪是靠好的工作成绩和无私奉献来支撑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有许许多多像苏茂雄这样的老教师。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辛勤耕耘。他们以谦逊朴实、诲人不倦的教育情结激励着我们。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