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每个群最初组建时的目的吗?群聊被设计出来的初衷,想必是提高沟通效率。但在我们的社交实践中,它却逐渐变成了一种负担,以至于让很多人患上了“小红点恐惧症”。 有关群聊的讨论,几乎从互联网社交产品诞生之初,就没有停止过。这一话题最近一次进入公众视野,还要从一位女士被移出群聊说起。 根据媒体报道,这位郭女士的女儿学习成绩不错,她时常在老同学群里晒女儿的成绩。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跟着夸几句,但郭女士在群里秀得多了,老同学们便少有回应,逐渐变成了她的自说自话。 终于,在郭女士秀出女儿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并配以“清华录取书就是大气!”之后,她被移出了群聊,并被老同学拉黑。 面对媒体,郭女士很委屈,她的老同学们想必心里也好受不到哪里去,这一招釜底抽薪,为的也是以后长久的清静:清华宿舍就是大气、清华食堂就是大气、高级写字楼就是大气、清华毕业生就是大气、清华毕业生生娃就是大气……如此无休无止地秀下去,郭女士倒是过瘾了,群里的同学们该作何感想? 信息冗杂,效率低下,不自在,是很多人对群的吐槽。群聊被设计出来的初衷,想必是提高沟通效率。但在我们的社交实践中,它却逐渐变成了一种负担,以至于让很多人患上了“小红点恐惧症”。 你有多久没有看到过清爽整洁、只有个人消息的聊天界面了? 打开各类社交软件的消息列表,你会发现,真正的双人交流窗口已经被各式各样的大小群聊挤占了生存空间:从小学到大学的班群、宿舍群、家庭群、家族群、家长群、工作群、项目群、拼单群、代购群……更可怕的是,上述的每一个群,还会分化成一个个小群,慢慢把你的生活毁掉。 群的功能从一开始单纯的多人会话、小组聊天,到被发掘出晒娃、拉 票、推销、砍 价等衍生功能,或许也是产品经理始料未及的。 ![]() 低头的时间,有多少消磨在群聊里。 更恐怖的是,有人最喜欢拉群。刚打了个盹,就被拉进了一个新建群,手机突然显示的一百多条未读能把社交恐惧症吓出来。看着里面的几个陌生人和唯一的熟人大聊特聊,退也不是,不退也不是,好不尴尬。 在工作中,这些因为某个具体事项而临时建立的群,初建时来势汹汹,生龙活虎,热闹非凡,而事毕后最常见的归宿,大概就是沦为一个新的拉票或砍价群:“群里的亲们麻烦帮我砍一刀”“正在抢票回家,麻烦大家帮忙加速”……久而久之也就安静下来了,最终在某一次手机清理中消亡,走完了一个群的生命轮回。 ![]() 某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5.4%的受访者感觉,群聊已经打扰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仅有14.4%的受访者认为,群聊并没有占用太多的时间。还有0.8%的受访者,从来没有加入过任何群。 列表里的红点点越来越多,当代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崩溃。自然有“佛系”网友可以做到“任群消息狂风骤雨,我自岿然不动”,而更多的,是我们这些不得不一个个点开,在各类群聊之间疲于奔命,以确保没有漏掉重要消息的凡人。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