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你是宁愿孩子熬夜到十二点完成作业,还是让孩子不完成先去睡觉呢? 今日话题 你是宁愿孩子熬夜到十二点完成作业 还是让孩子不完成先去睡觉呢 为此,针对这个问题, 对身边的同事进行了一圈调查, 原来大家的意见竟有如此大的分歧 ![]() 早点睡觉,健康第一 @小燕子:赞同早点睡觉,第二天孩子早上6-7点就要起来上学,到晚上11点还在写作业,相当于连续工作16个小时了,脑力精力都濒临耗尽。这个时候让孩子继续把作业写完,其实是效率很低的。还不如让孩子去睡觉! @沛泽妈读心理: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原因有三点:一是那么晚睡觉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健康是第一位的,没有了健康,学习成绩再好管什么用?二是那么晚睡觉会影响第二天上课的听课质量,晕乎乎地,没有效率,学习成绩就提高不上去。三是做作业到那么晚,脑袋都不清醒了! @老师:我选择让孩子早睡,让孩子优先包管睡眠,事实上从我儿子整个小学和初中这九年时候里,我都一向正视抓孩子睡眠时候治理,保证孩子的健康第一!也培养孩子时间管理意识,提高孩子学习效率! ![]() 熬夜写作业,不能拖延 @风调雨顺212415470:我会选择让孩子熬夜到12点完成作业。这是个习惯问题,虽然小,但却折射出很多问题。很多人会建议不完成作业,选择早睡。孩子完不成作业,一种原因是老师留作业太多,还有一种原因是孩子太拖延。拖延的习惯一旦养成对孩子很不好! @33333:坚持做完作业吧,其他同学都能做完的,自家的孩子就不能,我觉得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的问题,如果说是不够聪明,那么只能后天熬夜来跟上,不然每天继续不能完成,差距会越来越大! @生菜:写作业这件事虽然很小,却很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我觉得家长应该学会教育孩子,发现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然后告诉孩子:别人可以做完作业,你同样可以!不可以让他停留在自己的脚步。 ![]() 你是怎么想的? 你是宁愿孩子熬夜做作业 还是让孩子不完成早点睡觉呢 你家的孩子现在又是什么状态呢? 作业是否很多? 一般要做到几点? 不妨在评论区写留言 和我们一起聊一下吧! 当然,如果你也有教育话题想要和我们探讨 欢迎留言提出 |
@中和:(来自论坛网友真诚的回复) 课业负担沉重的原因是“太监”和 “小脚女人”国民劣根性思想的存在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学生整天被“固定”在书桌上,与国家教育方针背道而驰,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损害!不利于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现在的学校是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刷题的木偶;学校无劳动课程、无社会实践课程,有的学校有,但是不实行;音体美课程被随意删减、被挤占。应付检查是一套,背后实行又是一套;教改瞎折腾、花样翻新,成绩还是“硬道理”; 教师数量缺短太严重,队伍不稳定;大班额(50-60人)和超大班额(70-80人)存在;校舍紧缺;教师待遇低;教师职称制度弊病丛生;剥夺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布置过多的书面作业量;贪腐深入到枝枝叶叶,**的财政是块肥肉,想捞一点油水,吃“回扣”;小学生近视眼人数剧增,体质逐年下降,身心惨遭损害。 “东亚病夫”称号代代相传! “救救孩子”…… 鲁迅的呐喊拷问社会,社会如死灰般平静!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又成为当今无法回避、几乎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广泛问题。“太监”和“小脚女人”等国民劣根性思想普遍而又广泛存在着。 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应该是什么?难道是摧残、迫害?还是冷漠、自私、麻木不仁?不关心弱势群体、不关心子孙后代的社会,能有什么前途?有什么“复兴”可言? 每天作业、作业、作业;周周考试、考试、考试、月月检测、检测、检测;年年分数、分数、分数!多少生动活泼的生命走向僵化与浮躁。有人咒骂它“摧残生命”,有人谴责是“互害模式”,有人归结为“剧场效应”。其实是“太监”和“小脚女人”等国民劣根性思想普遍存在的反映! 我们伟大优秀的民族,从有“太监”和“小脚女人”的历史中走来。太监是阉割男孩,小脚是给女孩缠足。现时代“太监”和“小脚”的外在形式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种卑劣内涵却反而丰富了。我们离开封建社会才刚一百年,我们的封建思想残余却隐秘而又“和谐”地存在着。 太监西方国家也有。生理的变态必然导致心理的变态。“小脚”被称为“三寸金莲”,一个丑陋的形状赋予了一个美好的名字。中国古人有着怎样变态、畸形的审美取向?女孩从三五岁缠足,到十四五岁脚掌定型,期间要经过怎样的痛苦与折磨?这种不正常的审美取向在当时被推崇、模仿、恪守!现在社会对于“分数至上”的膜拜而忽视参加社会实践、轻视劳动锻炼、无视体能训练的观念与那些变态、畸形的审美取向真一样!对分数的单一追求被领导、局长、校长、老师、家长逐级强化、无限放大,直至“摧残”、“蹂躏”、“虐待”生命的行为出现。 高考的压力传导,轻易地落在幼儿园孩子身上。义务教育偏离了轨道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高考是必然,同理——死亡也是人的必然,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背着棺材生活,随时准备死亡?就像有人说的“幼儿园小学就应该为高考做准备”一样! 幼儿园应该有幼儿园的样子,小学应该有小学的样子,初中应该有初中的样子!高中才是竞争式教育!做到“该有的样子”!可惜我们很多人不懂。 全社会都是课业负担沉重的推手。老百姓向政府要作为,政府向局长要质量,局长向校长要分数,校长向老师要成绩,老师向学生要“平均分”。 一级一级从“作为”到“质量”到“分数”到“成绩”到班级“平均分”,义务教育的方针变了味!班级“平均分”现在是一线教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否则,不是挨批就是被斗,再要么就是“滚蛋”、“走人”。天哪!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是怎样一种面貌?她应该是现代化的、科学的、全面发展的。然而对班级“平均分”的变态追求淹没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呼声! 政府的“作为”主要靠“平均分”来体现,这就是“太监”和“小脚女人”的国民劣根性思想残余! 抛开了“人的发展”谈教育,说明我们真的是“足够重视”教育的! 家长的认识水平普遍不高,没有独立自主、自由科学、民主文明的家庭教育观念,一味向孩子施压追求“高分”来迎合老师,哪怕付出沉重的课业负担代价也在所不惜,而轻视劳动教育、忽视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不懂得在校长的威权之下,老师是课业负担沉重的推手。老师真可怜!压力来自局长、校长,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教学质量沦落为兄弟学校相比较的“均分”排名,教育部不允许排名,只好做着阳奉阴违的勾当。 呜呼!“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造成现在教师数量缺短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国家教育部决策的失误——教育专家顾明远曾在他的《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 中,说他负主要责任: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步取消中师毕业分配,与之伴生的问题是高等院校受经济发展影响,没有为学校培养出相应数量和质量的教师。 管理是一门艺术,一个地方的中小学生能否得到科学培养,为国家服务,就看政府是“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态度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怀!各级政府应该因地制宜解决教师缺短等一系列问题。 **认真起来,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的! 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教育部减负的幼稚病 课业负担沉重的根本原因在校内,学校内部的矛盾很多,不去治理,不去关心,去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这是幼稚病还是糊弄百姓!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学生的负担一点也没有减轻! “剧场效应”中最该治理的是前排站起来看戏的人。同样课业负担沉重的罪魁祸首,看起来就是那些最早、最积极、最无耻补课的老师和要求补课的无知家长。 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完全不是。看下面哪一条不是现在学校内部的矛盾?哪一条不需要解决? 1、城市里教师数量短缺太严重,雇用大量代课教师,队伍不稳定。 代教数量庞大,表面看只看到不稳定,实质是大量的代教可以影响正常的教育生态。代教工资低是造成“补课”泛滥、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是“班级平均分”的高低决定了代教下半年在原来岗位的去留。成绩才是王道。代教都是努力提高“班级平均分”,可以不择手段,这里的不择手段不是要命,而是不顾及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所以,补课赚外快只是顺手牵羊的事情,终极目的是通过“班级平均分”高于一般老师,来达到长远留在教育行业的目的。现在的教师大会,校长专门批评考的不好的班级和考的不好的老师,因为局长在向校长要成绩,教育局经常将城区间各校平均分排名,虽然不大面积公布,实际上,老师们家长们心知肚明。哪有不透风的墙。 因为学校里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加餐”,导致看起来另一部分教师的“班级平均分”低。这样就打破了以前的平衡。进行补课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生存下去。进行补课的风潮越来越猛,没有最猛,只有更猛。学生累,老师累,家长更累。“剧场效应”出现了! 学校里面比学科成绩,注定将学生“全面发展”靠边站!这也是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极不正常的“变态的”教育生态。这是违背国家教育方针的。现在的人本事真大,应付上级检查一套一套的。反过来,上级检查次数现在也是多如牛毛,不清楚这些上级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真的看不出来条条道道。总之是无人关心学生有没有真正的“全面发展”。 造成现在教师数量缺短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国家教育部决策的失误——教育专家顾明远曾在他的《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中说他负主要责任: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步取消中师毕业分配,与之伴生的问题是高等院校受经济发展影响,没有为学校培养出相应数量和质量的教师。 社会实践课程也要发展起来。因为安全,不清楚从哪一年起,将社会实践课程“一刀切”减掉了。有人说这是“因噎废食”,我看是政府不想拖累,政绩有“事故”怎么行?四平八稳,不发展也不出事故,最好!还有一个原因是班级学生人数太多,也不好组织。其实我们的社会实践课程不是没有,因为一股脑要成绩而被边缘化,没有发展起来,规模小,范围小,浅层次,时间短。 4、音体美课程被随意删减、被挤占。应付检查是一套,背后实行又是一套。 要“题海战”要“高的平均分”,本该“全面发展”的音体美课程也被边缘化了。随意挤占。到初中阶段,有的学校竟然把音体美课程的某一门或某两门给停上了。课表上有,实际不上。只要中考不考,都可以停上。上的课程都是要求考的课程。学校自有应付检查的办法。 就小学阶段来说,据我的观察,班级学生人数太多也是影响上课质量的关键因素。音体美课程的质量高低,被“大班额”问题死死地缠住,再加上缺少专业老师,课程质量不高成为普遍现象。那么,上级来检查的时候,那么多优秀的音体美成果展示、汇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是学校培养的吗?不是!可以说,优秀的成果大多是“校外艺体培训机构”的功劳。有的学校将学生参加“校外机构”得来的优秀成果作为校内培养的成绩来大肆宣传、展示,博得掌声。真是恬不知耻! 5、教改瞎折腾、花样翻新,成绩还是“硬道理”。 教改必须改,时代发展,学生也发展,不改革没有出路。这是大的方向不能变。与之不相称的是:学科成绩还是“硬道理”。高考看成绩,中考看成绩。不论怎样改,白猫黑猫逮着老鼠才是好猫。所以有了很多“折腾”。样子花里胡哨,是为了表演。这个戏也是有人看。表演是一回事,看戏是另一回事,有效提高成绩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6、大班额(50-60人)和超大班额(70-80人)存在。 教育部规定标准班额是45人。这是发展中的标准。发达国家是每班20名学生左右。差别大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班额出现了。经济发展,人的观念也在发展,最关键的是孩子们的个性也在发展。什么年代了还能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观念教育现在的小孩吗?还能把七八十名学生圈在一个教室吗?中国的老师伟大之处就是能给七八十名学生当“班主任”!工作量如此繁重,工资又排行“老九”不臭才怪!付出与回报不相平衡时,心里难免有落差。有的家长看到自己家的娃娃被这些“超人”培养,设身处地理解老师的难处和辛苦,家庭条件富裕的家长总是想方设法给老师以某种补偿。某些做法便巧妙的存在着。 大班额带来的问题主要是教育质量宽泛而底下。 有人不信,如果不是大量存在的“补课风潮”的功劳,你会看到我们下一代真实的学习水平。学东西的方法低劣,不科学,单一,教条,逻辑性不强,不灵活,缺乏生气,没有战略眼光。这些弊端随着年龄的增加,到大学和成人以后就明显地看出来了。 7、校舍紧缺。 国家真伟大。超级工程,高铁,航空航天等等方面让我们看到中华名族的优秀与卓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排行是“老九”呢?校舍怎么就那样紧缺呢?设计容量为1800名学生的学校非要容纳3300名学生,是计划出了问题,还是决策脱离实际太远?好在有了英明的领导,三年之内修建15所学校。校舍紧缺问题有了解决的希望。 8、教师待遇低。 这个问题就不说了,说的多还让人家认为我钻在钱眼眼里面了。做个普通人,粗茶淡饭也能吃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是“该淡泊名利”了么!谈钱是搞经济的人做的事。 9、教师职称制度弊病丛生。 听说职称制度最早是借鉴外国学来的。最初它肯定起过积极的作用,现时在很多行业也正在积极地起作用吧。学术腐败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反证一下:如果不是因为晋升职称的需要,有几个人会苦心竭虑写论文?做课题?会低三下四给把关的评审专家送钱?有是有,会很少,而且真实性会提高,对实践的帮助也会有作用。 10、剥夺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 小学生10小时睡眠时间,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家校配合能保证吗?学校能保证吗?老师能保证吗?家长不配合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课业负担不沉重,那是能保证的。问题是现在,谁不知道?课业负担太重!保证是一句空话。 11、布置过多的书面作业量 “整体规划并控制各学科课后作业量。”这是《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里的,上级也是按照这个来检查学校的。如果问每个老师“你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多吗?”一定这样回答“不多呀!”。实际上是,几科的作业,每一科又两三本里面的两三页,有时是测试卷,全部加起来。量相当不小。完成作业的过程用“刷题”来形容,相当准确。机器才会“刷”呀! 12、小学生近视眼人数越来越多。 戴一副眼镜成了小学高年级一道“风景”!小学生近视眼人数越来越多。可以说,有的孩子,以后不一定从事学科研究之类的工作,有的孩子也不一定专门做学问。按照我们常理来认识,一般只有搞研究、做学问的人才戴眼镜呀。这么小的孩子,以后不知他们将会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就为了学习小学阶段那一点点的知识,竟然把眼睛给整近视了。不值得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近视眼是由现在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而引起的。不论怎么说,课业负担沉重是个无法逃脱的因素。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