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黑凤梨实验室 ,作者黑凤梨实验室 一位拥有独立审美的理智女青年 2020年的到来,让第一批90后(虽然很不想用这个词,但实在没有办法)陷入了真实焦虑:自己30岁了。 30岁的90后还可以勉强称之为“年轻人”,然而关上家门自我审视,银行账户余额是前半段人生的一面4k照妖镜,所有美丽精致的物品都成为模糊的背景,你真实的人生境况在镜子前无处遁形。
那么问题来了,30岁应该有多少存款呢? 这个问题要看怎么问,问谁。 你去问老家的小学同学,他会告诉你支撑一间店面存款几万就拥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神仙日子;你去问在北上广打拼的白领,他们会说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存款并无差别,因为同样都买不下一个洗手间;而如果你去问知乎上的精英,他们会惭愧地表示,没到30,刚下飞机,存款1亿。 当度量衡不统一,谈论问题则显得无意义。而今天我们试图讨论一个有些极端但在真实人间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30岁了,但手头存款为0的人,都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月入3000,存款为0 把这个问题拿到小司面前的时候,他愣住了,“我一个月就3000块钱,你指望我能有多少存款呢?”但他也有自己的逍遥自在:和爸妈住一起,工作跟家就隔着3条街,楼下的麻辣烫10块钱一大碗,纵观全身也没什么需要花大钱的地方——当然,就也没有攒大钱的必要。
同样在三线城市的李小姐每月工资税后5000多一点,但账户上依然没什么钱。问到她的花钱之道,她贴心地建议:“有钱没地方花?生个孩子就好啦。” 结婚后生了孩子才知道钱根本不值钱。小孩子的各种东西都非常贵,从吃到穿,从穿到用,最贵的投资是学习——穷啥不能穷教育嘛。 李小姐每周都会带孩子去学一节课600块的游泳课。她不无感叹地说,自己都不会游泳呢。
跟李小姐不同,家住上海的蔡小姐确实没有存款,甚至有信用卡卡债,但她的日子过得十分惬意:工作日6点下班还能去恒隆逛个街,周末约姐妹去吃弄堂里的私房菜,小长假带着宠物开车出去玩。 蔡小姐没有钱,因为她很会花钱。 “钱真的不够花,车和吃饭太费钱了,你知道保养车要花多少钱吗?”蔡小姐给我列了一份精致丽人都市生活账单,外出吃饭动辄上千,当季的新款每月都要匀出2万,美容整形一个项目就要几万块。 听起来有知乎内味儿了,但蔡小姐远没知乎er那么励志。“家住上海”四个字把所有故事都提前讲完。 这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在没有存款概念和“存款用来干嘛呢”的迷思中,蔡小姐们的价值排序里,享受生活比艰苦存钱重要多了。
月薪终于上了一个台阶:月入1万多的人,难道还攒不下钱嘛?阿韦会告诉你,钱不是攒来的,钱是要赚来的。 在北京,像阿韦这样薪资水平的人很多,每月到手1万左右,但只要你想着上进,几乎存不下什么钱。阿韦们挂在嘴边的热词是副业、知识付费、变现途径等等。 他本人是忠实的得到用户,热衷于购买各种课程来提高自己,他觉得自己现在花的一半儿钱,是对未来的投资,另一半用来喝喝酒,买个开心。
Keith称自己是最“普通”的那类人,工作6年存款13万,听起来没那么费劲也没那么厉害,是标准人生的剧本。并且他太清楚13万的存款是什么概念。四舍五入约等于0。 “你最好不想在大城市买房,你最好算好时间回老家,然后你最好别生病,宠物也别病,爸妈也别生病,你最好少搬几次家……不然的话,这点钱就是 nothing。” 前不久爷爷生病住院去世,爸爸因为太着急把肋骨摔断了,Keith每天祈祷着不要因为疫情被裁或降薪。这个月的最新消息是,他已经第7次管大学同学借钱了。 风靡一时的fuck u money的概念在Keith看来是个伪逻辑:老老实实工作,你的钱fuck不了任何人,除了你自己。
有存款很了不起么?下个月即将30岁的Olivia不以为然。因为经过她自己的不懈奋斗数年存下的几万块,和爸妈出的100多万,她已经买房了。 拥有了固定资产,人的底气一下就上来了。存款是正数又怎么样,贷款是负数才有意义。Olivia觉得自己每个月的还贷都是离幸福更近一步。 此话不假,毕竟有很多很多月薪比1万5多的人,根本买不起房,欠不起银行的钱。
“如果我知道为啥,也就不会没有存款了吧。”yoyo这样的人不占少数,在北京工作了几年,努力整租一套房子,谈过几次恋爱但常态是单身,家里有一只可爱的猫。 yoyo计算了自己花钱的主要源头,“是单身,单身很贵。”租房加上吃外卖是yoyo的大额支出。另一笔消费是她给自己买了很贵的保险,以防意外。 跳出她的生活,yoyo开始焦虑三连:“大家都很钱是吗?其他人的存款都是多少?只有我一个人没有存款吗?”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在同龄人的位置。 她叹了口气:“实在不行就回老家。”
这个月薪范围波动得比较厉害,因为NAN是一名自由工作者·摄影师。 “也就是有这顿没下顿,朝不保夕。”NAN示意我这样形容他的工作状态。“别的就不说了吧,你也知道现在影视行业这个情况。” 因为不能出外景,他很久没有开张了,更惨的是之前常和他合作的几家公司自己都难以维持。NAN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大学同学,刚毕业就筹钱开了工作室,当上小老板,不碰相机很久了。 那又是另一个平行时空的NAN的人生了。 月入50000+,存款为0 疫情前James29岁存款为0,现在他正好30岁,存款变成了负数。 毕业后第3年,James和三个大学同学联合开了家公司,从一个生活稳定的职员变成了太阳不睡我不睡的创业老板。 为了寻求突破和更多的合作项目,2019年初他带领公司搬来了北京,开始了填钱生活。“没办法,公司的员工跟你来了北京,涨工资是一定要的,各种成本也都涨了。”报销月永远在下一个月,而公司要活着,就得一直有下一个月。 现在的James更穷了,年前打算展开的大项目因为疫情全面搁置,问他怎么看没有存款这件事,他说:“那也挺好的吧,总比我马上存款为负要强。”
在这许多人中,最壮烈的是K小姐。她年前辞的职,想要休息段时候重新找工作,紧跟着疫情就爆发了。时至今日,她仍然在北京的出租房里独自吃泡面。 她不是很想承认,自己到了30岁依然一事无成,所以她不想轻易离开。但她的情绪其实并不稳定,漫长的隔离独居并且无工作状态,让她茫然发问:“也不是每个人30岁都发财了吧?” 我说是,这很正常。 我必须要承认,最开始听到30岁的他们存款为0时,我有一瞬间的松一口气——哪怕我们彼此的生活毫不相交,在此之前素未谋面,我仍然感到一种“我还没有被落下太多”和“我还不是梯队里最后面的人”的松弛感。 不过随着深入了解大家的生活情景和具体的生活问题,我意识到自己把一切都想得太简单了。 而这正是单纯依靠存款数字来制造焦虑的荒谬之处。 这个世界上的确有着很多人,在30岁那年的存款有高有低,甚至成为这篇文章的采访对象讲述存款为0的心路历程。但他们的幸福感、安全感、他们的恐惧和期待,他们拥有的和追逐的都完全不同。 在无数种不同生活状态之中,存款为0这个圈子里,有着和其他圈子一样的无数种人生。他们有的人在折腾,有的人在享受,有的人在适应,而有的已经在回味了。 擅长幻想的成年人喜欢生活在别处,这大概是大部分焦虑产生并难以消逝的原因吧。
所以大可不必为存款而焦虑,我们的人生想赢,不在这短暂的一城一池的得失。
本文转载自:黑凤梨实验室 监制:Roro 编辑: firefire 采访/撰文:firefir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