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日,晚上8时许,一则来自麟州街与惠民路交汇处的车祸视频、图片在微信群、朋友圈疯传,看着倒地的电动车和一动不动的三个人,大家唏嘘不已,一边痛斥醉酒驾驶的肇事者,一边为伤者担心和难受。 6月4日凌晨,神木交警微信公众平台发出警情通报,大概有三个点:1、对肇事司机(初查涉嫌醉酒后驾驶机动车)予以控制;2、一名伤者送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两名伤者正在进一步抢救中。 从6月3日晚上看到视频和图片到6月4日翻到交警的警情通报,我的心情跌宕起伏,想:醉酒者可恶至极,真的是“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醉驾者用自己的任性和肆意妄为将两个家庭推入万劫不复之地,从此这世界上就少了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少了一个原本有无限可能的鲜活生命。 在这个满街满巷都是机动车呼啸而过的时代里,在这个变化莫测明天不可知的世界中,我们的生命真的很脆弱,并且不堪一击。 如果不能改变世界,比如一个无耻的醉驾者、一个狂妄的司机、一场嚣张的生死时速、一次突如其来的意外,那么,不如就改变一下自己,比如,佩戴安全头盔。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电动车驾驶者和乘坐者皆佩戴了头盔呢?结果会不会不一样,消逝的生命会不会还有一线生机?我们在朋友圈会不会等来的消息是“经过抢救,三人均已脱离生命危险,正在进一步观察治疗中”? 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也非常爱刷抖音,学习烹饪、购买衣物、看看资讯等。五月份开始,在烹饪、美妆以及新鲜之外,我还经常刷到来自各个交警队的类似“佩戴头盔与不佩戴头盔的对比”,被实验对象往往是一颗西瓜。 从一盔一戴被提出来到落实,大家一度质疑,甚至是不屑于遵守,总觉得“只要交警逮不到,头盔能省则省,能不戴则不戴”。可是,有没有人想过,政策的提出,是为什么?真的是头脑一热?真的是带动头盔销量? 《焦点访谈》的一期节目里,有这样一组数据:近五年,全国发生低速电动车交通事故83万起,造成1.8万人死亡、18.6万人受伤,引发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增长,年均分别增长23.3%和30.9%。 你要相信一项政策落地,其背后一定有详尽的调查数据。 不是为了限制,更不是为了罚款,而是为了保护。 事故发生之后,我开始留意路上的电动车骑行者。 在铧山桥上的九中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但凡骑电动车,依然很少见到佩戴头盔的。还有滨河新区,还有城里。 可能大家想的是:躲过交警就好,不被罚款就好,头盔那么贵,戴不戴吧。大多数人依然心存侥幸地驰骋在大街小巷,可是万一呢? 我之前也是骁勇善骑,骑一辆米色电动车,有时候载一个娃、有时候载两个娃,豪横地骑行在大街上,左冲右突,吓得过路车辆连连避让。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甚是厉害。但是,我的一个律师小姐姐却经常担忧地跟我说:木木,你戴上头盔吧。我也很欢乐地告诉她:不用不用,我技术最好。她不屈不挠:可是毕竟血肉之躯最脆弱,多一重保障不好吗?! 是呀,生命何其脆弱,我们真的无法侥幸。 现在想起律师姐姐的这段话,我突然觉得:难不成是她见过太多电动车的相关事故案件,才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要求我? 一位麻醉师在关于一盔一戴的话题下面有一则评论:做急诊脑外科手术,见到最多的是颅脑外伤的病人,什么是颅脑外伤,对,就是骑电动车不戴安全帽的人。 最后,他很深刻很真诚地加了一句:求求你们了,戴头盔吧。 这大概也是交警叔叔们的请求吧。 我相信每个神木人的身边都有酒驾或者醉驾的,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喝点小酒开车能有啥事”“反正抓不到我”“我喝酒我开车我躲交警我多牛逼”,而我们在微信群、朋友圈也经常会看到类似的信息:注意了注意了“铧山桥查酒驾”“职院门口查酒驾”“五龙口桥查酒驾”等等。 很多人觉得,酒驾不可怕,只要不被抓。 可是,你以为酒驾这件事最大的隐患是被被抓吗?是被拘留吗?亲戚们,交警叔叔加班加点查酒驾,真的不是为了抓你也不是为了追你。 为了什么? 为了不让醉驾的、酒驾的祸害别人、坑害自己。 面对“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不要再心存侥幸了。来源|小城神木 文字|木木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