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得不说,2020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前有疫情,后有洪灾。 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多地都被洪水覆盖。 洪水所到之处,无所不摧。 其中,最揪心的当属安徽。 截至7月19日17时统计, 安徽受灾人口399.2万人, 紧急转移安置66.4万人, 农作物受灾面积480.8千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152.7亿元。 (图源:央广网) 辛苦种植的庄稼被洪水淹没。 房屋拦腰截断,被淹埋在洪水之中。 (图源:新京报) 有“湖天第一胜处”之誉, 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的巢湖中庙寺也被洪水包围, (图源:人民视频) 甚至连400年前的明代石拱桥也被洪水摧毁。 (图源:梨视频) 洪水肆虐,淹没数万亩良田, 摧毁数万件房屋,还有珍贵古迹…… 真是让人痛心啊。 02 进入汛期以来, 多地遭遇洪涝灾害侵袭。 可为什么偏偏安徽的灾情这么揪心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王家坝。 地处安徽阜阳的王家坝是淮河重要的水利枢纽。 也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 入汛以来, 淮河流域的降雨量已经达到往年同期的1-2.5倍, 淮河流域水位持续上涨。 为了减轻汛期的压力, 7月20号, 王家坝时隔13年再次开闸蓄洪。 王家坝周围就像一个大盆, 把上游的洪水都装了进来。 (图源:央视频) 可是,当我们看到蓄洪的磅礴气势时, 也别忽视安徽人正在承受的痛苦。 蓄洪意味着把自己家的大门打开, 让洪水流进来。 滔滔洪水奔涌而下, 这意味着房屋倒塌,良田被毁, 无数安徽人的家园变成一片汪洋…… (图源:新京报) 大坝周围约2000余名居民连夜撤离, 路上熙熙攘攘, 人们收拾好行李,提着大包小包。 骑着三轮摩托车和电动车匆匆离开家乡。 (图源:大鱼抖音) 一个大爷用树枝赶着自己养的数十支大鹅, 怀里还小心翼翼地抱着一只。 看着老人落寞的背影, 实在让人心疼。 (图源:澎湃新闻抖音) 还有人牵着着自己的牛, 一个也不能落下。 (图源:潇湘晨报抖音) 看到家园被淹, 一位女子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起来。 (抖音:颍州晚报) 一个男子的店铺被淹, 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化为泡影。 (图源:中国网抖音) 一位老人弥留之际想回老家看看, 但滔滔洪水挡了去路。 为了完成老人落叶归根的心愿, 她的儿子求助于消防员, 大伙儿将老人抱上了橡皮艇。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水路, 终于又回到了蓄洪区的家里。 遗憾的是, 老人下午便离开了人世…… (图源:北京头条) 没有人愿意抛家舍业, 那是他们一辈子的心血。 只是因为身边还有更重要的人要保护。 那就是其他省份的兄弟姐妹。 03 有网友用一句话说出了王家坝闸开闸蓄洪的意义: 此举“上保河南, 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 为什么? 安徽王家坝地处淮河、洪河、 白露河三河的交汇处, 如果王家坝不开闸, 绝大部分洪水将留在河南境内, 河南就会被淹。 如果王家坝直接开闸的话, 洪水倾斜而下,江苏就会被淹。 所以,在两难的情况下, 王家坝决定放弃自己, 让洪水进入自己家门。 所以说之所以有人自愿独自承受苦难, 是因为苦难的背后,意义重大。 (图源:中新网) 而作为占据特殊地理位置的王家坝来说, 这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自1954年至2007年, 王家坝闸累计12个年份15次开闸蓄洪, 当地百姓的耕地,房屋反复化为一片汪洋。 除了这次,王家坝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是13年前, 2007年7月,那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特大暴雨, 让淮河上游洪流咆哮向中游而来, 如果不加以阻止,洪水将席卷安徽,江苏两省, 甚至江西山东等地也在劫难逃。 燃眉之急,王家坝闸开闸蓄洪, 洪水呼啸而过, 安徽当地百姓的家园和万亩良田顷刻间被洪水淹没, 但这却换来其他几省百姓的平安。 都是一辈子在庄稼地里辛辛苦苦的农民, 当看到自己的劳作被毁, 谁的心里不流血啊。 可是,在大义面前,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声音—— 舍小家,保大家。 一个村民看着被淹的田地说, “我们见到这样的开闸蓄洪不是一两次了, 但是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舍小家顾大家。” (图源:湖北日报抖音) 一个50岁的阿姨哭着说, “大半辈子的心血都没了。 没办法,舍小家顾大家。” (图源:楚天交通广播抖音) 一位年迈的大爷说, “要失小体,顾大体啊。 把这一块牺牲了, 上游就安全了。” (图源:安徽日报) 虽然他们都是一辈子扎根在田地里的老百姓, 收入不高,也没有什么文化, 但是在关乎更多人生死攸关的命运关头, 他们心甘情愿挺身而出, 成为挡在洪水面前的定海神针。 04 正是因为有了安徽的帮助, 才让河南,江苏等地免遭更大的损失。 为了表示对安徽的感谢, 南京头条发布的《安徽,谢谢你!!》在网络刷屏, 河南日报也发布《“皖”手相助,患难“豫”共!安徽,谢谢你!》 还有网友也让人泪目: 一位江苏的博主@库特纳霍拉的骨头写下了一段话: 有几年我们全家甚至记住了安徽武警总队领导的名字,因为他天天在大堤上嘶哑着声音接受记者访问。所以我对安徽很多地名有种哀伤的亲切感,我没去过那里,但我知道那里的人牺牲了家园保护我。 灾难面前,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河南、江苏的兄弟们纷纷连夜驰援安徽。 因为双脚长期泡在水里, 再加上当地气候湿热、蚊虫叮咬, 不少河南救援队员的双脚已经肿了起来。 (图源:河南商报) 一家四口被困二楼, 救援人员跳入齐胸深的水中,将木盆作舟, 成功将两名孩子救出, 随后又把两名大人背了出来。 (图源:河南消防) 40度高温下,河南消防员正在与洪水赛跑, 帮助群众抢收中药材。 如不及时抢收,收成毁于一旦。 (图源:河南消防) 江苏连夜发运七车防汛物资, 驰援安徽抗洪抢险。 (图源:937江苏新闻广播) 一名72岁老人遭洪水围困, 江苏消防员接到指令后, 立即开上冲锋舟前往, 最后在堤坝上找到被困老人。 (图源:江苏救援) 一处地发生决堤, 江苏立马出动10艇42人对该地进行地毯式搜索。 (图源:中国消防) 除了河南和江苏的兄弟们, 还有来自上海、浙江、 山东等地的消防员共同驰援安徽。 (图源:人民日报) 00后消防员宋佳乐, 脖子被编织袋勒出一道道血印, 伤口反复结痂。 处理伤口时,他疼得直叫却依然说没事。 (图源:中国青年报) 抗洪一线,短暂的休息时间里, 消防员坐在沙袋上睡着了, 可他们还是把铁锹抱在怀里…… (图源:宜昌消防) 在洪水猛兽面前, 当我们遇到任何灾难, 陌生的人们似乎变得异常团结, 这个能量是空前的。 一场洪水背后,是安徽人的胸怀。 还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守望。 暴雨终会过去,有些事不提或许我们永远不知道, 在某个雨夜的某群陌生人,曾为了保护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谢谢你,安徽。 谢谢你们,安徽人。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新京报,梨视频、视觉志……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