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沙蒿根子扁豆怪

阅读数:927  |   回复数:2
刘国强凉水井 发表于 2020-8-1 16:10: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神木是陕西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7700多平方公里土地大致呈长条形,东西窄,南北长。神木人习惯上按地理位置把县境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区,长城以北为北部地区,也叫北乡,沿黄河或靠近黄河的五个南部乡镇(万镇、花石崖、贺川、沙峁、马镇)为南部地区,也叫南乡,其余高家堡、乔岔滩、栏杆堡、解家堡为中部地区。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神木官场大搞南北派系,波及民间,导致南北乡民一定程度上的情绪对立。北乡人骂南乡人为扁豆怪(扁,神木土音ban),南乡人骂北乡人为沙蒿根子。那么,扁豆怪、沙蒿根子之称从何而来呢?
        清代在县以下乡村实行“牌甲制度”,《清史稿·食货志》载:“世祖入关,有编置户口牌甲之令。其法,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注所往,入则稽所来。其寺观亦一律颁给,以稽僧道之出入。其客店令各立一簿,书寓客姓名行李,以便稽察。”此即牌甲制度,也叫保甲制度,属户口与治安综合管理制度。《神木县志》记载:“清代全县编为内地3路13保101甲,口外8路8甲32牌。其中内地(明长城以内)俗称豆牌……;口外(明长城以外)俗称草牌……”。内地俗称豆牌,口外俗称草牌,是一种形象的称呼。因为内地多产杂粮,其中豆类杂粮频为出名;而口外属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沙蒿是其上最主要植被。
       不论豆牌、草牌,起初只是一种形象的称呼,并无褒贬含义。之所以要区分内外,是因为口外“黑界”在清朝很长一段时间属于陕蒙共管,光绪29年(1903)贻谷放垦时,陕蒙边界初步划定。豆牌、草牌,由官方文书记录名称慢慢传向民间。
        上世纪三十年代神木闹红(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起始于南乡,南乡有很多乡民参加了革命,因此南乡所出革命老干部远远多于北乡,解放后,神木县党政部门的大小领导干部,南乡人占了绝大多数。中国人乡土意识浓厚,神木人也不例外,在后续干部的使用上,南乡的老干部自然倾向南乡人,北乡干部自然不满,长此以往,不满慢慢演变为官场对立、派系斗争。此种对立斗争愈演愈烈,八十年代时达至顶峰。北乡人斗不过南乡人,愤而骂南乡人扁豆怪,南乡人回敬沙蒿根子。北乡人还杜撰编造了扁豆怪原由故事,说是黄河上推下来一只茄子,南乡人见之,不知为何物,遂一镰刀劈开,见其中茄籽状似扁豆,惊呼扁豆成怪。
        神木南乡所产豆类杂粮品种频多,如绿豆、豇豆、豌豆、黑豆、芸豆、蚕豆、扁豆等,然而如此多的豆类为什么偏偏是扁豆怪,而不是绿豆怪、黑豆怪呢?因为"扁"的土音与女性生殖器相同,骂扁豆怪,有明显的侮辱之意。
        南北派系之争也罢,扁豆怪、沙蒿根子也好,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都已成为过眼云烟。今天,虽然偶尔也能听到沙蒿根子、扁豆怪的叫法,不过笑谈而已。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4 无聊无聊
糯米虫 发表于 2020-8-2 03:53: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第一次听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自律。 发表于 2020-8-2 09:41: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普及了知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