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刘国强凉水井 发表于 2020-8-4 22:27: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刘国强凉水井 于 2020-8-5 07:24 编辑

        据道光版《神木县志》记载,今天神木城南10里处的单家滩原名单家塔,清康熙年间,神木道张衡因村多红杏,改名杏花滩。所以名滩,是因为单家滩沟口处有一不小滩地,沟出溪水穿滩而过,滩上有人家,多红杏。杏花滩摩崖石刻就在入沟二三百米处北侧石崖上。
         砂石质地的石崖高约10米,状如丘堆静卧在路边,顶上一层黄土,长满不知名的杂草,大都枯萎衰败,间忽一二棵小树于荒芜中增添几堆绿色。石崖前是几年前新修的水泥道路,为着沟里新添的两处住宅小区居民出行方便而建。水泥路面覆盖了原来的山沟,也覆盖了原有的涓涓细流。崖路中间是米余宽的土地,被见缝插针的村民种上了玉米,一片郁郁葱葱。
         石崖上镌刻留字八处,高低错落,风格迥异,各擅胜场,乃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对于文化荒芜的是神木而言,更是弥足珍贵。然而令人痛惜的是,道路建设无可避免地对摩崖石刻造成了严重破坏,三处刻字被半掩埋在了土下。
         石崖正中最高处四个行草大字——積乃楚珍,系王雪樵老先生墨宝,笔走龙蛇,遒劲有力,尽显功力。楚珍即楚国珍宝,具体指和氏璧,積乃楚珍意即收藏保有的都是如和氏璧一样的珍宝,此四字作为书法作品常悬挂于收藏室、博物馆等处。王雪樵老先生将積乃楚珍高置崖顶,是他老人家会错了意、放错了地方吗?当然不是。
        中国文字精深玄妙,然非斫轮老手,莫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王老先生将本应室内悬挂的“積乃楚珍”镌刻崖顶,生发出人意料之绝佳效果。老先生视书法精品如和氏璧一样的珍宝,他引领牵头,抛玦引玉,冀望同好后来,不吝才情,留字石崖,于神木共建一方形文俱佳的摩崖石刻,同造永久流传之人文景观。先生拳拳赤心,永昭日月,可与静安同享“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之隆誉!可叹,今天的神木有几人明白“積乃楚珍”字面意义?更遑论感受先生之深意远思。
        摩崖石刻字分三层,第二层右边是王道安所留“永和新韵”,形如其文,意韵独特。王羲之《兰亭序》开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永和新韵,韵和兰亭。有清一代,神木文人雅士每常会与杏花滩岫岩寺前,吟诗联句,相互唱和,效法古人“曲水流觞”事,留下了许多诗词佳作。
         第三层正中是张希纲老先生的“杏滩濯雨”,挥洒自如,动静咸宜。“杏滩濯雨”乃清代云川八景之一,云川即窟野河川谷。
        第三层“枕流漱石”下半边掩埋在土下,“石”字大半已跌落,书字人不可见。枕流漱石原本为枕石漱流或漱流枕石,之所以“错写”其趣闻轶事记载于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中,用于描述世外高人的隐居生活。
          第三层另两方刻字“湟奥”——水之幽深隐秘,下半部掩埋土下。另一处仅可见一“淂”字,其余似乎还有三字则不可见。
          杏花滩原有两处古迹文物——摩崖石刻,岫岩寺。摩崖石刻损毁残破,不忍卒睹,而古老的岫岩寺更是尸骨无存,待之而起的是金碧辉煌的白龙寺。白龙寺山门前有神木县人民政府所立“神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龙寺及摩崖石刻”标志石碑。
        伫立石崖之前,瞻望思量,感先贤之精神情怀,思今人之无良不肖,喟然长叹,不觉双泪盈腮矣!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3 无聊无聊
gaolu3324 发表于 2020-8-5 11:58: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埋的没几行行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童童小 发表于 2022-1-8 14:41: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文章写的极好,博古通今,神木才子也!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