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刘国强凉水井 发表于 2020-8-7 06:38: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刘国强凉水井 于 2020-8-7 09:43 编辑

        《红楼梦》第七回焦大醉酒发疯,骂宁国府"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扒灰即是指公公与儿媳之间的私通不伦,神木民间则称之为"吃炒面",吃炒面的公公叫"炒面神",这是怎么个说头呢?听我慢慢道来。
         在了解炒面神之前,首先得知晓炒面为何物。炒面神之炒面和今天饭店里卖的肉炒面、蛋炒面可不是一回事。炒面是过去陕北农村乡民自制的方便即食食品。陕北多杂粮,炒面由麦子、糜谷、豆类、高粱等混合磨制而成,各家制做用料不同,没有一定之规。杂粮面粉加盐调和等佐料(基本上不放油),放铁锅里加热炒干、炒熟即成炒面。炒面发明于何时无从考证,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神木农村炒面仍然流行,我上中学的时候,还有学生从家里拿炒面到学校,充作干粮。神木有一句歇后语:豁唇子吃炒面——干吹,说的就是这东西。
        过去陕北贫穷落后,百姓生活艰难,出于多种原因,乡下农家几乎家家制做炒面。一则备荒,在秋后粮食充裕时,大量制做炒面,以备来年春荒。二则,炒面制做简单,便于保存携带。炒面因为干燥易于存放,而食用方便是其广受青睐的主要原因,不论下地劳作,还是出门远行,背一袋炒面,饿了随时随地就可以吃,既可以干吃,也可以用水拌着吃,比之今天的方便食品不遑多让。陕北农村几乎家家制做妙面且数量不少,备有专门存放炒面的储具,或是粗瓷大瓮,或是木制大箱,不一而足。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给炒面神公公起个名字吧,就叫老王,谁叫隔壁老王名气大呢?时间设定在清代。
        老王是地道的陕北乡村农人,婆姨死的早,他又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将儿子小王拉扯大,问了婆姨(陕北方言,问婆姨就是娶媳妇)。这一年因生活所迫,小王外出打工挣钱,将年轻的婆姨留在了家里。那时候,人们普遍早婚,正是翁壮媳少,时间久了,两人勾搭成奸,行起了苟且不伦之事。这一天夜里,公公媳妇照常睡在了一起,半夜时分,小王突然回来了,在门外叫婆姨开门(陕北人家晚上睡觉的时候,在里面用一根木棍将门顶住,叫顶门棍)。一对狗男女梦中惊醒,大惊失色,慌得手脚无措。赶紧跑路呀——往哪跑?陕北土窑洞,除了窑口的门窗,可没什么后窗东窗西窗。那就藏起来呀——往哪藏?家徒四壁,可别提什么大衣柜小衣橱的。门外小王叫门叫的紧,窑里公公媳妇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不停转圈的老王忽然看到后炕边上的炒面箱子,顾不了许多,接起箱盖便钻了进去。
         小王进门,怪怨婆姨开门太慢,说自己走了好长的夜路,肚子饿了,想吃一碗炒面。吃炒面?你大还在炒面箱子里藏着了。婆姨一听,那个着慌,赶紧打劝老汉(丈夫)睡觉,明早起来做得吃。老王窝曲在箱子里,听见外面儿子要吃炒面,急得暗骂:“我的嫩爷爷,你这是要老大大的命啊”。小王饿得前胸贴后背,一刻也不等,他不听婆姨乖哄,拿了一只碗,上前一把揭起了炒面箱盖。说时迟,那时快,箱子里的老王急中生智,双手抓起两把炒面,劈头盖脸打向了儿子。小王突遭袭击,哎呀连声,满脸炒面,双眼难睁,老王趁乱跳出箱子,夺门而逃。
        慌乱了一阵子,小王终于睁开了眼睛,他虽然当时没有看清楚,但老王跳箱跑路,动静太大,小王清楚地感觉到一个人跑了出去,于是大声喝问婆姨:“将才跑出格的是谁?”
        婆姨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回答,哼哧半天,情急之下脱口而出:“是炒面神。”
        “嗯,炒面神?”小王满脸炒面之上更添许多狐疑。
        “是炒面神,咱家的箱子放炒面时间长了,有了灵性,出了炒面神。”这死婆姨可算逮着由头了,满嘴鬼嚼,说的振振有词。
        正是:炒面恒久远,神名永流传。
外一篇:
        上班时间,一群男同事闲的蛋疼,讨论起了谁在吃炒面谁是炒面神的问题。老王(又是老王)期期艾艾半天,弱弱地问:“侄儿媳妇算不算?”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16 无聊无聊
婷子1022 发表于 2020-8-7 09:29: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涨知识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art7 发表于 2020-8-7 10:36: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哈哈原来是这样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雨果冻 发表于 2020-8-7 15:46: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