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第一幕中,因为王利发父亲的去世,他不得不早早地接受父亲手中的裕泰茶馆,这一阶段的王利发显得十分有信心,他想完成父亲的遗愿,将茶馆经营下去并发扬光大。他十分赞同“按父亲经常使用的老方法,只要多说好听的,多请安,让别人都能不讨厌,就能不出大的岔子”,所以他总是对与洋人有关系的马五爷奉承之至;对于流氓恶霸宋恩子、吴祥子等人也是点头哈腰,并时常给他们一些“小意思”。在这样左右逢源的为人处世下,即使各方面的压迫很大,王利发还是能够将茶馆勉强的经营下去。 不过,王利发始终也是一个商人,他也具备大多数商人的特征——圆滑且较为自私,比如他也会对手下的帮工李三等人进行一定的剥削。即使李三时常抱怨:“我天天打扫不下二十间房,还要照顾二十几个人的吃喝,还要帮厨添水,送信买货物”,总是想着工资能够提高一点点,但是老板王利发却根本不理会,反而是向李三吐苦水,这样形象的体现出了其对伙计的压榨,与其鲜明的狡猾特征。但又不得不承认,正是王利发的精明与圆滑才能使其茶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生存再去,并且生意还能比他父亲做得好些。 而对于王利发的经营理念来说,他先后数次的改进,当然这不是毫无头绪的盲目乱改,而是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趋势而做出的一些调整,是茶馆能够顺应不同的局势生存下去。不得不说裕泰茶馆能够生存下去不只是因为老板王利发世故圆滑,还与其对茶馆的改良思想与对应的行为有很大关系。王利发不想被卷入混乱的国事当中,于是在茶馆的柱子上贴了张写有“莫谈国事”的条幅,但这种天真的行为起不到多少作用,茶馆的顾客们根本控制不住谈论动荡局势的念头,并且这种行为也不能使他的茶馆真正的平安无事。为了茶馆能够生存下去,王利发还将后面的空间改造成了公寓的形式,以求出租赚取利润;并且还把原来的茶座换成了时兴的藤椅加小桌;在人少的时候,还引用戏曲演出来吸引顾客,但最后茶馆的生意还是难以维持下去了。虽然这些“改良”的方式能够在一小段时间内起到一些作用,让裕泰茶馆坚持了更久的时间,但终究还是逃不过被“饿狼”——沈处长霸占的结局。 从王利发的茶馆继承人的形象上看,无疑他是一个合格的商人,他的精明、能干,可以游刃有余的在各种人之间盘旋,而且可以实行一些“创意经营”来打理自己的茶馆,这些都是一个商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当然他剥削比他社会地位更低的李三,也就使唯利是图商人的形象更加饱满。但是适逢乱世,就是再谨小慎维,躲在夹缝中,像王利发一样左右逢源的人依然不得自保,况且更加软弱的普通民众,王利发的社会形象也是众多社会下小商贩的代表。 ![]() ![]()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