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我的朋友圈动态几乎被结婚的同学刷屏,作为一个95后,结婚过日子在我这个年龄段已经出现了人传人现象,在可见的时间内,谁也别想逃过。 按照父母的话来说,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尤其是女孩。但是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们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焦虑和困惑之中。我们这些人恰好出生于中国的三四线小城市,凭借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在大城市读大学,接受了现代文明的启蒙,懂得了女权主义的理论,但并没有让生活好过一些,容易一些。我身边很多生活在西安和周边城市的年轻女性,遇到的困境都是具体实在的,可以期许的结果也多是妥协的,不完满的,分歧的。 朋友A走了一条最传统的道路,勤勤恳恳当小镇做题家,考到省城西安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到家乡,一个距离西安一两个小时车程的小城市,顺利地在当地的好中学找到了一份体面的教师工作。没有房租压力,不必忍受糟糕的通勤,工作稳定,薪酬在地级市算是顶尖水平。但她说目前最大的烦恼,是没法找到合适的人进入婚姻,又没法拥有自在的单身生活。 上过大学的女孩,大多受到女权主义的启蒙,对两性平等极为看重,许多传统的规训也不再对她们发生作用。 A在小城市相亲无数,跟我吐槽,留在小城市当公务员的那些优秀男孩,在性别问题上,仍然没法跟同龄女孩在一个水平上,抱着结婚生娃过日子来的人太多,有一点价值观投合的人很少,对女性做妻子做母亲的辛苦有一点点共情的人就更少了。大家的想法是,既然几千年人家都能这么过来,为什么就你不可以呢? A说她的母亲有一套闭合的循环论证,必须马上疯狂相亲,才能找到小城市里面的优质男,只有抓住优质资源,才能有优越的家庭,培养优秀的孩子,最后给自己人生交一份写满“优”的答卷,就像她十几年来的成绩单一样。为此,母亲几乎每周末都给她安排了相亲对象,就像小时候买考试题一样,希望她弯道超车。 如果坚持独身呢?A苦笑说,这只是大城市女生的特权,当你在小城市生活,比别人晚几年结婚,在办公室就是个怪人。她的母亲非常不明白,事事在人前的女儿,为什么输在结婚上。如果表现出一点恨嫁的样子,也许父母的责备会少一些。如果你在小地方过着快乐的单身生活,那么你会发现,所有人都憎恨你。独处也很难,小城市没有那么多的文化活动,也少有相同选择的同龄人,甚至找不到一个避开熟人的咖啡馆。 A说,她现在不停地在心中对比,是迅速找一个人进入家庭生活压力大,还是顶着催促过不快乐的单身生活压力大。而她高中时曾写过一篇优秀作文《我想要独立的人生》,结尾有这么一段话:“我未来的生活,无论如何,都掌握在我手中,我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我所热爱的。”现在这些都是17岁的她没有预料到的。 朋友B则扬言她绝不会回到小城市,最差也要留在西安。B读完国内的985,去国外读完了硕士,她所学的专业在西安很难找到对口工作,只能远离父母在上海漂泊。她告诉我,每天晚上十点下班站在地铁上,觉得自己往前没有希望,往后没有退路。虽然大城市里007往前冲刺,但回到家乡也不会轻松下来。B说,故乡是绵里藏针的地方,它看似包容你的一切,其实要你把所有的自由交出来,按照模板来生活。 她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有三个男朋友,一个异国的精神伴侣,一个在某交友平台的网恋对象,一个长期有联系的炮友。晚上她常拿出陌生交友的软件聊天,遇见过长途货运的司机、留学在外的时差党、过度肥胖的人、因为自卑只敢跟陌生人交流的残疾人,还有很多在985毕业有着极其体面工作的人。B说跟这么多人聊天,她最大的感受是,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无论有没有伴侣,长期以往,都会非常孤独,无差别的孤独。 疫情期间父母不会使用健康码,B才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生女要开始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了。她知道自己早晚会辞职回到西安,不可能把父母丢下来面对整个飞速发展的世界。省会城市与她老家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是她和家人最后的安全距离。而她为此不得不放弃宝贵的工作机会,放弃所有铺垫的人脉,每周频繁往返两个城市之间。她有时候常常想,如果出生在一线城市,会不会就轻松很多?自己如果不是独生女,就没有这么无助? 读博士的朋友C依旧还在校园里,C说,女生过了25岁,似乎所有的读书机会都是抢夺来的。校园里,拼命的女生随处可见,而每个疯狂读书的女生,背后都有一个不够友好的支持环境。考上博士的时候,父亲就跟她摊牌:“实话说,根本没打算让你去,这不是该读书的年龄了。”连遇见邻居都会关心,“这个博士你要念到什么时候啊,女博士找不到对象吧?” C说自己最迷惑的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女性在25岁就要把自我发展的野心降低,开始把对家庭的奉献当成使命。C认为自己完全有实力去竞争,她对未来有很多的规划,她是决定野心勃勃发光的人,现在还远不是停下来的时候,一切才开始。但在亲友那里,这个年龄已经是一个女性最后可以做自己的时间了,之后你就必须背上你的家庭,为你的丈夫孩子压缩自己。诚然,这样的牺牲令人尊重,但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唯一不可撼动的选择了呢? 跟这些朋友聊天,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现代女性,不可能不愤世嫉俗,不可能不是女权主义者,她被许多没有由来的困境包裹着,又被希望诱惑着,无论哪种选择又都包含着巨大的沉没成本。 小时候的课文中有一首流沙河的诗《理想》: 理想使你微笑的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却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小时候背诵诗歌,是为了考试,没想到,有一天要咬着牙背诵它,度过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难。这是理想主义者不值钱的时代,女性的理想更是春花,最后往往风吹雨打去,不知所踪,我们在小时候就被教会了理想的价值,但如何走追求理想的道路,却要靠我们这一代女性个体的勇气与坚强。 来源|贞观 作者 | 顾左右 | 陕西人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