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年(1931),张友清第二次被捕入狱,张学纯的朋友子荣去北京,走得急,家中一时没钱,大嫂李在在便将耳朵上的金耳环摘下给带上,子荣去时正是张友清病重之际,他现在的处境艰难甚了,谁都不能接见,除了送一点药品和食物,子荣来信说小小一对耳环起了很大作用,对于学纯的婚事学业,张友清说他是你得罪人。张学诚回家后李在在不敢说耳环的事,张学诚以为丢失了,责骂了李在在。 |
20116279342435578.jpg (180.39 KB, 下载次数: 274)
张友清在北京监狱朋友给家中的信
文瀛湖畔的学子们 -----------纪念太原五中百年校庆专稿 营建“大革命时期的广州” ——— 抗战初期的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友清 张友清(1904-1942),原名张学静,字守仁,号新侬,陕西省神木县人。1921年考入山西省立一中旧制中等科31班。受到一中革命团体和进步组织如社会主义青年团和青年学会等的影响,开始广泛阅读一些进步书刊,认真思考马克思列宁主义及社会主义苏联的成功经验。1925年7月,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中国大学。随着眼界的开阔,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不久便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底转为中国**员。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中央为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山西制定了秘密工作和公开工作相结合的方针。北方局和刘少奇选派张友清出任山西省工委(1937年改称山西省委)书记,领导秘密工作;派薄一波为首的一批党员,组成公开工作委员会,以被阎锡山邀请的公开合法身份从事上层统战工作和领导“牺盟会”等公开的抗日救亡团体,同阎锡山形成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省工委和公开工作委员会同受北方局直接领导,但不发生横的组织联系,必要时由两个机构的负责人张友清和薄一波个别联系。 张友清和薄一波一到太原,就把营救被关押的**员、发展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当时在山西的监狱里,关押着许多**员和革命人士,其中有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王若飞。阎锡山开始不承认王若飞关在太原,经张、薄等查明,并和王取得联系后,王若飞才被无条件释放。为了继续营救其他同志,张友清和省工委指示狱中党支部继续领导政治犯开展斗争。1937年4月24日,反省院的政治犯联名具呈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和阎锡山,要求无条件释放,准赴前方为国效劳。5月14日,狱中党支部又领导政治犯进行绝食斗争。以后又经多方努力,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在押的政治犯全部被释放。与此同时,张友清和省工委选派骨干分赴山西各地,迅速组建起党的特委机构。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全省在20个县恢复或新建了党组织,党员人数达到1200余人。期间,张友清遇上了中学时代的同班同学梁品青。梁品青(1902-1938)本名梁玉堂,山西襄垣人。1923年入党,1925年7月从省立一中毕业并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担任过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政治教官,1933年因被捕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出狱后回母校任教。老同学相逢,格外惊喜。此后,在张友清的鼓励下,梁品青积极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教育和带动太原中学(1935年山西省立一中改名为山西省立太原中学,即今太原五中)13、14班同学组织了抗日救亡宣传队,之后,又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成中师生义勇队”进行抗日斗争。 张友清和山西省工委十分重视对薄一波等以阎锡山名义举办的各种训练团体的工作,把它作为重点来进行。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北方局从华北各地,动员和组织许多**员、民族解放先锋队员和进步知识青年来山西,张友清和省工委都通过做公开工作的同志,把他们介绍到各种训练班和救亡团体学习或工作。 由于张友清、薄一波等的创造性工作,太原一时成了许多革命青年云集的地方,获得了“大革命时期的广州”之美誉。 1939年后,张友清曾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统战部长、秘书长及八路军前方总部秘书长等职,为在山西和华北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2年5月,在太行山区的反“扫荡”斗争中不幸被俘,同年7月7日,在太原集中营被折磨至死。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