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感悲哀中,且来论坛抒胸臆。虽然只是一介草民,但位卑,未敢忘忧国…… 随着民间借贷崩盘,神木全民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可是有些人还沉浸在这个恶梦的余影中没有清醒过来,不愿清醒过来。其中有那么一拨人,全靠幸苦劳作、经营生存,经济好的时候也跟风搭上了借贷的暴利之船,一夜坐富,心理腾地变成有钱人。然而他们本身是靠天和汗水吃饭的农民或小手工业者,没经历过如此天上地下的突变,没有足够的知识、文化、胸怀、眼光、途径或者人脉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受此番借贷打击一蹶不振(已经跳楼发疯的就不说了)。 年轻人尚有志气从头再来,老年人且当他们已看透生死得失,可是那些中年人,他们的看不开和一蹶不振让人着实无奈,悲哀。 这些中年人,要说他们没钱吧,可钱还多着呢,只是在别人手里;要说他们有钱吧,自己能支配的又没几个。让他们从头再来吧,他们已经习惯了“有钱人”“老板”“投资者”的身份和生活,一下子让他们回到解放前,种地,经营小生意,他们心理接受不了,累倒其次,主要是觉得丢人;让他们像往常一样不种田不做小买卖吧,现在已不是坐在家就有收入的时代了,年纪尚轻,生活还要继续,关键是自己待着也不是滋味,容易憋出毛病。 看到周围有不少这样的人,打肿脸充胖子,悲从中来。就拿亲戚来说,儿女们好说歹说让他们接触新事物,出去玩,出去旅游,眼界和心胸打开一些,活的洒脱一些,可是不管用啊,人家自己有自己的一套道理,说的还头头是道,别人的意见根本一丝半点儿也听不进去。不得不承认意识形态真是可怕,党员对党要是有如此坚不可破的信仰的话党就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言归正传,咱来论坛不是吐槽说笑来的,而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稍做分析不难得出他们在知识、精神文化层面上有欠缺,主动性差,积极性低,抗逆能力薄弱。对症下药,提出以下建议: 1.多番次举办二次创业指导、演讲、报告会等,而不是一阵风一阵风的搞。比如一月一次,一月更换一次主题,两月循环一次,第五个月开始新的主题,这样半年三个主题就兜开了;地点可以选在县图书馆报告厅;更平民化,更接地气,不是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参加;宣传方式采用(网络及电视公告+社区发券通知)的形式,既提高潜在参与者对报告会的重视程度,又让参与者感受到政府对自己切实的关怀,同时增进社区交流。 2.内容灵活多变,不一定拘泥于二次创业。中年阶段、尤其更年期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让中年人安全过度好更年期是他们的福气,更是儿女的福气,也是社会的福气——他们不生病,能大大节省政府医疗支出,能为儿女省很多事,儿女就能正常地工作创造社会价值,从而造福社会。所以政府不妨常放放福利,给中老年人放放电影,举行文艺演出等——特别强调的是——给普通群众放放福利。普通群众虽然从事着微不足道甚至又脏又累的工作,但他们同等地为社会做着贡献,而以往的大多数活动,只有特定的人群如企事业单位员工才有参加券,只锦上添花而不雪中送炭,导致优者更优,差者更差。所以社区发放门券是一个相对均衡的方式。 政府每年花在扶贫上的款项不小,然而贫是越扶越多,越扶越贫,有些村子为吃扶贫款吵架打架的都有,甚至有些村干部和乡镇干部都要从中揩一层油,代领、冒领低保款等扶贫款项的人大有人在,不论是群众还是干部,他们穷吗?其实没那么穷,可是又确实很穷,究其原因,扶贫只是让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有所改善了,而精神思想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没有创新、创造力,没有与时俱进的能力。 老了的已经老了,但中年人还是要改造改造的。所以建议扶贫办,不要愁钱花不出去,以后在这上面做点预算: 1、每年每个村子选送几名农民到县城、外地的农业示范园、市场进行参观学习; 2、每年举办一次农民代表联欢会,让农民切实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来,切身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而且这样做有利于吸引年轻人投入到农业建设中来。 火车头跑得再快,还是得带着车尾,如果光管车头跑了,车厢里的硬货还是待在原地。所以要真正地发展就要统筹兼顾,鼓励挑头的,带动吊尾的,搞思想扶贫,放思想福利,脱思想之贫,致生活之富。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