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结硕果,乡村振兴开新花。 回眸2021年,一项项喜人的成绩令人欢欣鼓舞。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榆林有7个单位、8名个人受到表彰,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还成为陕西唯一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集体。 过去的一年,榆林广大干部群众不骄不躁、接续奋斗,聚焦“转机制、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工作主线,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 创新机制攻难点 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系统传达学习新政策、新要求和有关会议精神,认真分析面临形势,深入研判存在问题,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持续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构建起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探索创新推进机制,即建立“一月一推进、两月一审计、一季一点评”工作机制,成为有效衔接开局之年的一大亮点。全市上下围绕巩固拓展重点难点工作,每月一个主题专门研究、专题推进,工作成效好的县市区交流经验,后进的县市区和行业部门作表态发言。每两个月对专项工作进行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每季度开展一次工作点评,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促进提升。全年共召开6次推进会、3次审计、3次点评,通过有力推动形成抓典型、压担子、促后进的良好格局。 紧盯指标补短板 2021年,榆林遭遇严重旱情,且疫情在国内陆续发生,群众致贫返贫风险加大。面对这一情况,我市及时建立领导包抓责任制,出台相关政策与实施多项举措,有效保障了4.93万名临时性饮水困难农户生活用水不受影响,并以奖代补动员2.35万户受灾户发展短平快产业,帮助1.72万人就近就地就业,全市无一人返贫。 紧盯核心指标,榆林始终将“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以精准有效的举措和实实在在的投入,推动脱贫成色更足、脱贫成果更可持续。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辍学学生动态清零,脱贫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07户、宜居型示范农房改造200户,已全部竣工并入住。安排专项资金1.3亿元,改造提升饮水安全供水工程585处,惠及23.73万人。将7.28万脱贫人口纳入低保范围,1.18万脱贫人口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对2.6万脱贫人口实施临时救助。 ![]() 狠抓落实促增收 发展产业、稳定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结合市情实际,我市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带动能力,全力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地见效。 在产业上,深入实施“4+X”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发展山地苹果、蔬菜、马铃薯420余万亩,小杂粮、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成为南部县重要的致富产业。就业方面,开展扬榆劳务协作线上招聘活动10次,举办劳务培训班18期,培训致富带头人3215人,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9258人,全市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4.2万人,实现有劳动能力脱贫家庭、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在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力量上,我市建立“经费保障、鼓励激励、关怀培训”三大机制,确保驻村干部“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新选派的1000支队伍、3100名驻村干部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同时,广泛凝聚社会帮扶合力,中央定点帮扶直接投入和协调引进资金1.07亿元,扬榆协作下达苏陕省级财政援助资金2.04亿元,消费帮扶实现销售总金额14.02亿元。 强化保障助发展 榆林的脱贫资金投入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在乡村振兴上,我市同样保持市级衔接资金投入只增不减,安排资金9亿元,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除了保持资金投入力度与有效衔接工作需要相匹配外,我市在督导检查、能力提升、作风转变等方面也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给予更强保障支撑。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紧盯动态监测帮扶、“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巩固等重点工作,深入一线开展督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组建全市政策研讨行业专家库,举办5期有效衔接政策学习研讨班和7期全市新任驻村干部视频培训班等。加强干部党性教育和作风建设,坚决克服松劲懈怠、盲目乐观、消极厌战思想,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劲头。 来源:榆林日报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