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彰显着城市的温度与气质。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始终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培根铸魂”。![]()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榆林聚焦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坚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文化为民的根本导向、文化繁荣的价值取向,实施了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点项目、重大政策、重要举措,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 文化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榆林“三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迎来了火热的施工景象。作为全市重点民生工程之一,该项目于2018年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及二次结构已全部完成,室外工程完成95%,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工作。“三馆”建成后,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多元的文化服务,并将成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榆林的“城市会客厅”和“城市金名片”。 ![]() 公共文化服务开创新局面 日前,省文旅厅公布了首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乡镇(街道)”名单。其中,榆阳区镇川镇、神木市麟州街道、靖边县龙洲镇入选。这也是榆林公共文化设施覆盖面不断扩大,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榆林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成果明显。全面推进“两馆”总分馆制建设,12个县市区已建成“两馆”分馆187个。在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上创新探索出依托院校、社区、企业等资源共享的总分馆建设经验,为全省总分馆建设提供了“榆林方案”。特别是在2020年、2021年抗疫期间,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打造了“线下关闭、线上开花”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取得明显效果。 ![]()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也取得突破。其中,“榆林古城六楼民间文化展演”创建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佳县赤牛坬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纳入首批5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之一,府谷县图书馆入选全国第八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文化遗产传承焕发新活力 榆林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五年来,榆林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目前,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余子俊纪念馆建成投用,榆溪楼宋夏历史文化博物馆、榆林市非遗展馆完成陈列布展。争取上亿元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开展了30多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全市共建成市级非遗展示馆1个,非遗展示场馆、专题馆35个,传习所(基地)119个,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8个。榆阳区建成全国最大的非遗项目综合展馆——陕北民歌博物馆。 ![]() 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全市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其中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是首次由地级市承办。《岁月韶华》《人间正道》《一路踏歌》《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陕北婆姨陕北汉》等多个剧目节目荣获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等,这些文艺精品的创作演出极大带动和丰富了全市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旅游发展实现新突破 榆阳赵家峁、白舍牛滩、麻黄梁,神木高家堡、碧麟湾、菜园沟,佳县赤牛坬、泥河沟……每逢节假日,这些地方都会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已成为榆林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事实上,榆林的乡村旅游品牌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响。目前,全市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4个。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榆林全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市共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52家,其中4A级景区6家。深挖“沿黄河、沿长城、转战陕北”资源优势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实施佳县东方红产业园、绥德县红色教育基地“一馆五址”、吴堡县黄河二碛景区、清涧县黄河太极圣境景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了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此外,榆林持续开展的“清爽榆林”沙地避暑和“陕北榆林过大年”两大旅游活动,已成为节庆品牌活动,形成省内知名综合性旅游盛会。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1.7亿人次,旅游收入966.67亿元,较“十二五”有了大幅提升,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来源:榆林日报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