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手工造纸历史悠久。据老者回忆,《单氏家谱》中说宋代河南造纸匠单某移居本县,在南郊白龙河畔开坊造纸,子孙繁衍,蔚成一族,村名遂曰单家滩。村人世代以造纸为业,不重耕牧。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神木造纸业,去掀开老一代神木人尘封的记忆…… 新中国建立前,单家滩全村30余户,户户造纸,年产麻纸20余吨,行销本县及榆林、定边、内蒙古等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该村组建4个造纸互助组。1959年合为生产队,仍以造纸为主业。同年于此建立国营神木县纸厂,招工60余人,置造纸机、10马力锅驼机、20马力柴油机各1台,半机械化作业,生产机制纸和手工麻纸。到1962年共生产机制纸42.06吨。手工麻纸72.26吨,解决了本县用纸困难。所产机制纸以蒲草为主要原料,因缺乏其他配料,质地粗劣。手工麻纸以棉麻纤维及废纸制浆,用石灰漂白,制作工艺落后,劳动繁重,生产效率不高,但纸质尚好,故能畅销,从无积压。 1962年县办纸厂下马,机器设备调往他处,村人仍以手工造纸为集体副业,年产麻纸13吨多,产值3万余元,产品由县农副产品公司包销。1983年落实包干到户责任制,手工造纸成为此地农民家庭副业,有的农户成为造纸专业户。1986年全村有45户120余人从事造纸,年产麻纸30余吨,产值9万余元,产品直接上市出售。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洪涛印刷厂在县南杨家沟村(今属贺家川镇)办一纸厂,用麻绳头、麦秸等原料土法造纸,供应根据地印刷和日常用纸。抗战胜利后,晋绥机关撤回山西,纸厂停办。1958年贺家川公社请单家滩师傅作技术指导,配以当地工人6~7名,利用原杨家沟纸厂所遗设备造纸半年,因产量低、亏损大而停办。 斗转星移 岁月变迁 神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 造纸技艺被现代科技日益所取代 而造纸厂却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 …… 来源:神木史志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