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因素,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比较高,而且复发率较高,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其实能自测以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自测。 4月1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发表《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研究——31个省(市、自治区)2017 - 2021年》,该研究通讯作者为霍勇教授、葛均波教授、周麦庚教授。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由多个维度的数据组合而成,为各省级行政区划(PLAD)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指标,以全面了解其整体水平和各具体维度的心脏血管健康排名。CHI将有利于每个PLAD识别CVD控制和预防的薄弱环节,并将资源重新分配到最需要的领域。2017年,北京的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得分最高。2021年,上海排名第一。上海、北京、浙江、福建、江苏一直排在前5位。 如何自测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1、性别 在心血管发病风险方面,男性和女性表现不一样。小于50岁时,男性心血管发病几率远远高于女性;女性更年期后,心血管疾病风险却随之升高。 2、年龄 年龄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外周血管弹性逐渐变差,再加上动脉硬化和斑块生成,可诱发循环代谢问题,从而提高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3、腰围 腰围越粗,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高,尤其是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大于90厘米和85厘米。 4、总胆固醇 总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两者越高,后者越低,越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5、血压水平 高血压是无形的杀手,血压波动幅度太大或持续性高血压可损害心脏、肾脏和眼底以及血管壁等,这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因素。 6、是否患糖尿病 血糖居高不下或波动幅度太大,同样也会损害眼睛、大脑和心脏以及肾脏,同时也会影响心血管代谢功能。 7、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心血管疾病发生也跟遗传息息相关,若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心血管疾病,那么自己患病的风险也会随之升高。 温馨提示 虽然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不过只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就能降低患病风险。平时应保持规律作息,拒绝熬夜;远离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物,注意饮食清淡;多运动来维持正常体重;积极稳定血压、血糖、血脂和腰围以及体重等多个指标。 来源:华商网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