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沙漠斗争了大半辈子,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坚持40年治沙,不仅将绿色带到沙漠,更将幸福生活带给了当地百姓。为加快实现陕北由“浅绿”变“深绿”,今年石光银又带头开始了林地“复种”的新征程。 世代饱受风沙之害 他从小就有立下“治沙梦” ![]() 1984年,国家首次提出鼓励个人承包治理荒沙荒山,石光银辞去当时担任的农场场长职务,成为全国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农民。从此,石光银就一头扎进茫茫沙海,一心治理荒沙、植树造林。“想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就一定得把沙治住、把林造起!”石光银说。 1986年,石光银带领乡亲们拉开了“大战狼窝沙”的序幕。风吹、日晒,大家的脸都被晒得黢黑,嘴上起火泡,眼里布满血丝。石光银形容,治沙的日子里他们“受骡马的苦,吃猪狗的食”。 那几年,石光银带领乡亲们在沙漠里干到哪里,就睡在哪里。为了方便治沙,石光银还把自己的家搬到了距离狼窝沙不远的村子。但经历的两次失败,引起了家人的极力反对,合伙村民也相继退出。石光银咬了咬牙,决定继续坚持。 ![]() 如今,走进这片叫作狼窝沙的土地,望着一道道沙梁上长满的杨树、沙柳和花棒,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令人生畏的“不毛之地”。“以前,人们都不相信沙漠里还能种出树来。我就有这个不服输的劲儿,非要在沙漠里种出树。”看着眼前成片的林子,石光银感慨万千。 防止二次沙化 石光银带头开始二次植树造林 进入春季,石光银最忙的事就是带大伙开始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这片200亩的石头梁牛场,是石光银当年栽种的最早乔木灌木混合林,也是二次沙化可能性最大的地方。 ![]() 石光银带领大伙经过40多年的努力,使25万亩黄沙被制服。2019年起,石光银又首创“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为当地老百姓发展起蔬菜、山药、辣椒等特色大棚产业近万亩,曾经的沙窝窝变成了“金饽饽”,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参与“撵沙”的人也越来越多,当地形成了治沙与致富的良性循环。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活多长时间,就用多少时间治沙!” 这是石光银的人生信条,也是他一生的坚守和使命。 来源:二三里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