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风沙草滩区狂沙肆虐,村庄被风沙压埋,农田被沙丘埋没,古长城被吞噬;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支离破碎、土地贫瘠、植被稀疏…… 沙进人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的榆林。 营造2360万亩林海,林木覆盖率从0.9%提高到36%,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全国森林城市”……拴牢流沙,绿洲良田。 人进沙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后的榆林。 ![]() “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受风沙侵蚀的榆林城曾3次被迫南迁……”4月10日,在榆林林业展览馆,讲解员贾卉深情讲述着这座英雄城市背后的故事。 为了从茫茫荒沙中夺回“一线生机”,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榆林人民“北治沙,南治土”,鏖战沙漠、勇斗恶水—— 1950年,榆林筹建陕北防沙造林林场,拉开了治沙造林的序幕;1958年,在全国首次试验飞播造林治沙,将榆林治沙历程缩短20年;1964年,大兴安岭樟子松被成功引入毛乌素沙地试验造林成功,填补了沙区造林没有常绿树种的空白;1975年,以引水拉沙、营造防护林等为典型的榆林治沙造林经验首次走出国门…… “沙区引水拉沙造良田,建设农田林网防风沙;丘陵沟壑区在沟里打坝蓄水,山上兴修梯田,坡面造林绿化;盐碱滩地挖沟排水,拉沙压碱,改良土壤;无定河流域修梯田、建水库,将毛乌素沙地拦腰截断……”治沙造林的经验,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立荣倒背如流。在他看来,尊重自然规律、依靠科技求实效,是榆林治沙造林成功的关键。 ![]() 风沙的苦,榆林人民尝过;治沙的苦,榆林人民也尝过。 “治沙英雄”石光银“三战狼窝沙”,历经千辛万苦,在承包的25万亩国营、集体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林; 1974年,补浪河乡54名姑娘成立治沙民兵连,为自己立下了“种不活树,绝不嫁人”的豪迈誓言; 1985年,靖边农民张加旺、牛玉琴夫妇把家搬到沙窝,30多年植树2800万棵、造林11万亩,将沙地逼退10多公里; “治沙达人”张应龙,累计治理荒沙42.8万亩,将治理区林草覆盖率由3%提高到70%左右…… 经过一代代榆林儿女的不屈奋战,榆林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 如今的毛乌素沙地之边,乌金遍地、油浪翻滚;黄河之畔,红枣满山、笑声满园,老百姓过上了红火日子。 榆林人民从来没有忘记对绿色的渴望。4月以来,榆林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植树景象,在陕北高原掀起防止二次沙化造林绿化新高潮。 治沙难,守住治沙成果更难。为了推进沙地再治理,榆林市实施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规划到2025年完成营造林及种草500万亩。 ![]() 青山为证,“绿海”为凭。绿色,见证着榆林治沙儿女的奋斗,铭刻了他们战天斗地的勇气,也必将成为榆林发展新征程上最亮丽的底色。 来源:陕西日报 图片为资料图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