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牛~牛 于 2022-4-21 09:24 编辑 任何时候,要想晚年活得幸福安逸,就应该学会少管闲事。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后更累,因为过多的参与了子女的生活,毫无保留的帮扶着子女。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就是生活的尊严,有钱就是说话的底气。其实老年人要懂得一个道理:子女一旦成婚,他们的“小家”和曾经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大家”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家”。所谓的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但是儿女的家不一定永远是父母的家。退休以后,如果有一定的存款,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或者紧要关头,可以留有余地的帮扶一下子女。同时,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面前,可以给子女指引道路,但是作为老人,要学会适度地帮扶 ,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结局不是矛盾重重,就是被嫌弃被厌恶。 所以,无论你多富有,退休之后,也不能帮儿女这4个忙。 01.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不要为了自己的子女甚至让自己老无所居,居无定所。 如今,有一些老人退休之后,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在更远的城市发展,随着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负担,再加上孩子的出生,很多老年人就会为了帮衬子女,奔赴到子女所在的城市为了子女起早贪黑,甚至卖点自己长期久居的房子,只为了给子女更近距离的帮助,和无怨无悔的出钱出力。可是,在好多情况下,甚至是大部分的情况下,子女的家不是父母永远的家,一旦时间久了,过多地参与子女的家庭生活,很容易造成更多的家庭矛盾,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婚姻状态。 02. 钱不外露,无论有多少存款,都要保密,更不要把自己所有的财产给了女儿。 一些老人退休之后,想着自己手里的存款放着也是放着,或者觉得钱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干脆早早地给了儿女,让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不要那么苦,那么累。而且自己有退休金,足够生活了,甚至还会把每月的退休金的一部分给了子女。可是这样的行为反倒铸就了有些子女的懒惰和不上进。这样的行为也有可能在子女做强做大之后,反而开始不喜欢父母唠唠叨叨,甚至觉得父母和自己待在一起影响了年轻一代的温馨幸福家庭环境。 更何况,一些子女或者女婿和媳妇儿,觉得老人给钱帮助是理所应当的,并不知感恩,也不觉得自己愧对父母,已经成为成年人了,还要靠父母的钱生活,遇到这样的后代,退休老人一定要攥紧自己手里的钱。 03. 做事要有度,帮忙要有分寸,隔代亲固然值得鼓励,但是不要把孙子或孙女当“儿子”或者“女儿”来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都会说,我看见孙子或孙女儿比我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都亲。这句话看上去没有毛病,听上去也是合情合理的。可是老人亲孙子和孙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太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为了减轻自己的子女分担,才会毫无怨言地照顾自己的孙子或孙女。从小孩子出生之后,老人就开始亲自带。只是带孩子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媳妇儿,儿子能够毫无顾虑地去赚钱,父母对孩子们守护好家庭。 可是有一种现象,尤其女人,如果从小没有带孩子,甚至从小都没有管理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卫生,孩子的饮食,慢慢的和孩子之间有了距离,等到孩子上学了,才发现孩子和自己的教育理念想差太远,所以就会抱怨是老人把孩子带坏了,也会按自己的逻辑思维不停的教育孩子,唠叨孩子,这种导致孩子和母亲之间产生了很多无法沟通的代沟。所以,退休老人们,可以帮儿女带孩子,但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这不是帮孩子,有时候甚至成为子女和家庭不稳定的根本原因。而且在有时候,老人带孩子,子女们并不一定会感恩戴德,只要孩子有一些缺点或者坏习惯,子女们就会嫌弃老人教育不当。 所以,清醒吧,老人们,适当的帮忙,有度的支持,和子女和孙子孙女有时候保持一定的距离就是和谐的距离。 04.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要参与子女的家务事,更不要经常掺和进他们的婚姻矛盾中。 每对结婚夫妻,都要体验从最初的甜言蜜语,婚姻的平淡,再到一地鸡毛的日常和油盐酱醋茶的争吵,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婚姻是什么?更何况,有时候父母的家庭思想模式比较传统,子女的经营家庭方式完全不同于父母。所以,父母就不要苦口婆心的劝说子女如何经营婚姻,更不必要让子女按自己的逻辑思想经营婚姻。有条件的话尽量不要居住在一起,如果没有条件,也要学会放手。 无论是媳妇儿还是女婿,如果是聪明的父母,一般都会批评自己的孩子,劝解自己的子女。虽然有时候或许就是媳妇儿或者女婿的错,老人想说一句公道话,但是夫妻之间哪有公道?夫妻之间更不是讲道理的,所以有时候两耳不闻窗外事,不闻不问,很少掺和子女的家务事儿和婚姻矛盾,也是最明智的。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