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每一行所散发的光芒都值得被记录。在三秦大地的各个角落,有无数个辛勤劳动的身影。他们用双肩扛起责任,用汗水致敬职责……即日起,西部网·陕西头条将为您讲述全省劳动模范及优秀劳动者的故事,向劳动者致敬。![]() 张彦兵制作空心挂面。 西部网讯 作为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手工空心挂面20年来,榆林市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塄村张彦兵怀着匠心和敬畏心,诚实守信,严把产品质量、创新传统工艺、带领乡亲致富,用道德良心做放心食品,倾力守护“祖宗的味道”。 张家山镇高家塄村曾是一个不被人熟知的小村落,因手工空心挂面荣登《舌尖上的中国》而享誉全国。在这里,挂面“大师”们层出不穷,而张彦兵,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对挂面质量精益求精 张彦兵在制作挂面过程中,选用上乘的春小麦面粉和山泉水为原料,制作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做出的手工空心挂面品质优良,筋道可口,多年来从未涨价,深受食客喜爱。做挂面的人都知道,做挂面必然会产生多余的“挂面头”。这些挂面头一般会被揉进第二天的面团中继续使用,但会影响挂面的食用口感。为了保证质量,让顾客吃到筋道爽滑的手工空心挂面,他弃用挂面头和面,最大程度保持挂面的绝佳口感。 由于挂面是纯手工操作,没有固定规范的标准,成品可粗可细,粗的相对容易做,越细的加工难度越大,但经他深入市场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挂面越细越能体现挂面人精湛的手艺,“卖相”越好,口感也越好。为此,他不断加以尝试,在失败与挫折中总结经验,做出的面越来越细,最细的可以穿过缝衣针的细孔,技艺之精不但令顾客叹服,也令同行叹服。
学员跟张彦兵学习制作挂面。 研发出多种蔬菜挂面 传统的挂面做法,需要加入大量的食用盐,易于加工,又软又韧,但做出的挂面偏咸,如放得盐少,又会导致面发硬难以拉伸,加工难度大。他还反复试验,攻克传统技术“缺陷”,有效降低挂面含盐度,提升面条均匀度,研发出菠菜、胡萝卜、艾草、鸡蛋、南瓜、豆面、藜麦、苦菜、韭菜、西红柿、青菜等特色挂面,让顾客吃得更健康更放心。 做挂面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传统的工艺到夏季便无法加工,经张彦兵改进,如今在三伏天也可以吃到他做的新鲜挂面。以往受生产工具限制,做的挂面往往上粗下细,经他改进后的挂面粗细均匀,凡是见过他做挂面的人无不感到佩服。 致富路上不忘众乡亲 对一项独门绝技来说,如何传承技艺是十分讲究的,古人甚至留下“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的规矩。但张彦兵毫不藏私,在2017年创建了空心手工挂面有限公司,吸纳安置贫困人员65人,经常免费给村里100多挂面户提供技术帮助,开展技艺传习40余期,为县上累计培训手工空心挂面加工人才120多人。他还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现场制作手工空心挂面,为参展人员和客商讲解挂面制作流程,不遗余力地向外界宣传手工空心挂面,让这一富民产业家喻户晓。 疫情期间,他尽己所能,向武汉、西安等地捐赠手工空心挂面1200斤,践行了新时代农民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挂面人,生在吴堡,长在吴堡。我深爱着我的家乡,心牵着父老乡亲。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帮助更多群众过上富裕的日子。”张彦兵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加入到做挂面的队伍中来,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勇往直前。(通讯员 韦江江)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