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5月7日,记者在榆阳区小纪汗村看到,村民曹飞飞正驾驶精播机驰骋在田地间,一边播种,一边同步铺设滴灌带,短短几分钟时间,便已完成1亩玉米的入种。![]() “去年家里试种了4亩滴灌玉米,较漫灌玉米的长势更好,产量也高,所以今年我就把60亩玉米全部用上了滴灌技术。”曹飞飞心里也有一笔账:每亩地铺设滴灌带的成本是200元,但能多打600斤粮食、增加收入近1000元,算下来一亩能多赚800元。 另据了解,通过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目前小纪汗村已有70%的耕地实现“一户一田”,全村实施漫灌改滴灌的耕地超过3600亩。通过积极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实现增产增收,也已成为广大村民的共识。 ![]() 今年以来,为有效破解水资源短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计划打造高效旱作节水农业300万亩。“行动开展以来,各县市区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推进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建设,全市入库项目总量达47.52万亩,预计总投资5.42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化与农田建设科科长慕小磊说。 挖掘机和施工人员忙着铺设输水管道,大型中耕机在田间穿梭往来铺设滴灌带……在神木市晶元集团“喷灌改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项目(位于西沟街道四卜树村)建设现场,记者看到的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项目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采煤沉陷区,涉及耕地面积8300余亩,采取‘企业自建、政府奖补、先建后补’的方式实施,目前已改造完成1500亩。项目建成后,滴灌用水将全部采用煤矿疏干水。”该项目负责人王晓峰说。 为确保年度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严格按照《榆林市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要求,配套相关支持政策,成立工作推进专班,建立由农业农村、水利等领域31位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开展常态化指导;各县市区形成政府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建立高质量的项目库,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点评”制度,确保漫灌改滴灌、喷灌改滴灌、“四位一体”集雨补灌、软体集雨窖补灌等项目建设进度,保证项目“建一块、成一块、用一块”。 截至5月15日,全市已开工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27.67万亩,建设完成10.47万亩。 来源:榆林日报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