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不仅有传统农耕文明和边塞文化,又融进了现代工业文明。 综前所述,神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扑朔迷离的远古史前文化 从目前初步发现的近千处人类原始文明遗迹看,神木地区的远古文明史与整个北方,特别是黄河文明(河套文明)是完全同质的文化,尤其以石峁为代表的新石器文明则至今仍显示着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独特性。而源于陕北的黄帝部族的发展壮大,更使其自然地融入中华民族早期的优秀大家庭之中。 二、淳朴自然的传统农耕文化 从先秦时期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两三千年来,神木的农耕文化一直在自然演进,缓慢发展,迭次兴衰。其与陕北大地的普遍性、同质性自不待言,其所谓“边缘化”“杂交化”的成分中更多的还是显示汉民族文化的农耕特质,这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 三、独具特色的边塞军旅文化 神木从秦汉唐宋至明清,一直处于边关要塞,其间战火连绵,即便是中原内地大唱赞歌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抑或开元盛世等和平时期,这里也要为内地承担警戒,甚至要为较小规模的民族冲突付出代价。据史书记载,仅麟州城从唐开元年间至宋末,共发生大小战事百余次,即便是明代中期建设的今神木县城,也先后有数次破城毁郭的大战。仅清末回民义军就攻陷城池两次,死伤军民万人以上。 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神木人素来尚武,清道光《县志》载:“其人近仁而鲜智,武科较多于文甲”,有史以来,神木不仅在宋初出了杨家将,明代出了张家将,清代还曾出过武状元。在土地革命时期,神木一带更是出了一大批如王兆相那样的红色武将。这样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神木人在性格上的质朴、豪爽,在气节上的忠勇、坚强,在秉性上的大气、洒脱。 曾有人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概括为“耕”“战”二字,我认为,神木的历史更集中地体现了这两个字的全部内涵。 四、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文化 自古官逼民反。清末民初,政治黑暗,天灾人祸俱来。为求生存,民众奋起抗争。神木周边北有“独贵龙”,南有红汉军,造反活动风起云涌,同整个陕北一样,已是一座待燃的火山,故大革命的种子一经播下便如熊熊烈火,燎原于大地。而当日倭等异族再次把战火燃到家门口,那些杨家将、张家将的后人们又经共产主义思想武装,自然是一往无前,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之中去了。今天,红色革命文化中的那种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历史传统浸润到神木大开发创业者的精神中去了。 当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汹涌澎湃、激荡而来时,神木人不仅需要从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去汲取经验智慧,也需要在曾经的征战文化中去汲取勇者生存、强者为胜的精神,更需要在现代工业文化中汲取科学、严谨的创业精神。无疑,当以杨家将为代表的传统忠君爱国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当传统的与人为善、互帮互学、农耕尚武精神与现代工业文化中积极的义利观、商业观、市场观相结合之后,一种大气磅礴、精智豪爽的神木新精神、新文化必将在市场经济的锤炼中精进升华,融汇于中华民族全面振兴之中。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