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林胡部族居住地;秦时,这里是为防御匈奴入侵而修筑的秦长城以外的区域;两汉时期,这里是西河辖域;如今,这里是陕北神木大保当镇。就在大保当这片草滩上发现了大量的让人惊叹不已的汉画像石。也许是它旁边的野鸡河孕育出了这样的文明,也许是昭君出塞带来了这份灵气,还可能是丝绸之路缔造出了这种繁华。 大保当镇任家伙场村老米圪台附近,有一座汉城遗址。汉画像石墓群位于城址南部约两公里的榆神公路两侧。城址东南分布有敖包台汉墓群、高羔台汉墓群及汉画像石墓群等。 1958年,大保当就曾发现过汉画像石。然而,大保当大批的画像石却是陕京天然气输气管道在大保当挖管道时被发现的。从1996年到1998年间,大保当共发掘汉画像石70余块。 汉画像石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由于生动地再现了汉朝的社会生活,而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史诗。 人有生老病死,死是人的最终归宿,所以在汉代城址不远处发现有大片的墓地也是不足为奇,但为什么这些墓室里会有汉画像石呢?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仁”字,“仁孝”的倡导和发扬,为形成厚葬的风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这种风气的形成,也和大汉王朝国力的强盛有关。若国弱家贫,哪会盛行这样的奢靡之风。 汉画像石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狩猎、车马出行、舞乐百戏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其中23号墓室里出土的一组画像石,门楣主题刻绘的就是车骑出行和狩猎图。它的左下角和右上角两个阳刻的圆轮,分别象征日月,并以其上下、东西的方位表示太阳东升、月亮西沉。榆林12县,有9个县出土有汉画像石,但这种日月的表现手法在陕北画像石中仅此一处。汉代狩猎活动盛行,除作为王公贵族的一种娱乐外,能在陕北地区流行还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边郡驻兵的军事需要,古人修习战备以射猎为先;二是受匈奴人生活习俗的影响,这也是狩猎题材在陕北画像石中突出的重要原因。 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体现着两汉时期人们视死如生的观念,这里的视死如生并不是说他们不尊重生命,而是说他们把死后的生活看得也很重要,所以汉画像石上面雕刻有大量的生活题材。大概是他们想让逝者入土之后继续享受人间烟火吧。 相对于写实的表现手法,虚拟的表现手法在汉画像石中也普遍存在。成仙历来是帝王所追求的,汉代百姓对此似乎也颇为热衷。于是有些庙门上刻有西王母、九尾狐、东王公、仙鸟神兽等虚幻仙境。 汉画像石的另外一种题材是传奇历史英雄与名士题材。哪个年代都会出英雄,哪个年代都有天之骄子。两汉时期,汉朝长期与匈奴对峙,战事频繁。英雄题材的出现,是大保当特殊历史和特殊地域环境的再现。最有名的莫过于李广,那个誓死“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名将。其中有一幅石画像雕刻的就是“李广射虎”。人们崇拜英雄,在墓门上雕刻英雄,是想说明墓主生前就是英雄,还是希望他们死后能成为英雄,抑或这些英雄题材原也不过是丧葬文化的一种普遍内容。 只有在特殊的地域环境里,才能创造出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大保当画像石以特殊的生活情境和历史环境为艺术表达内容,真实地反映了汉朝边塞人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世界,使人们至今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习俗。 ![]() 墓门石 ![]() 獬豸图 ![]() 羽人骑鹿图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