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布瓜、小站 于 2014-11-28 11:18 编辑 经常有人问: ——你们法学就是研究宪法什么的吗?感觉很虚无缥缈呀。。。 ——你们研究生也天天上课?!那岂不是很无聊。。。 ——你们写毕业论文真爽呀,都不用任何数据的,东抄抄西抄抄就可以了。但是我不懂,你们到底在搞什么飞机? ![]() ![]() ![]() ![]() 12月4日就是全国宪法宣传日。那么我们先从法律体系金字塔的最高层——宪法开始入手,走进宪法,了解一下宪法究竟是何方神圣!! 中国近代的“宪法”一词是从日本引进的。而日本19世纪后期兴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则给了中国人一个不同于西方的、国家主义的新视角。中国的立宪之路更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两次战争经验密切相关。人们从日本立宪而强大的事实中受到教益,产生了立宪的愿望,促成了20世纪初第一部宪法的出台。所以,日本很大程度上可以算作中国立宪之路的导师。 中国宪法序言第七段这样写到:“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 产 党 领导下,……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 首先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之前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文化本是偏重国家主义、主张一切和谐共存的。在近代,中国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家的存亡与富强成为最高的价值诉求。宪政思想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输入中国,乃是不幸的现实。在对传统的热爱和对思想启蒙的渴望的矛盾中,国人逐渐觉悟出宪政的必要性:宪政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的一剂良药。 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忽略了个人与国家利益上的不一致,预设了国家利益的优先性,并促使中国选择了以富强为最高价值法则的,民族国家本位的,共和主义宪政模式。因此,国家利益代表者的统治就是合法的,民众对于增加国家利益以增加自身利益的关心,远远超过了对统治者如何统治的关心。宪法是作为推进社会进程的工具而被设计出来的。救亡图强的诉求使得强大的政府成为必要,这恰与宪政所秉持的限权态度南辕北辙。国家主义情结是中国立宪最主要的动力,也是历次立宪运动最根本的局限性。由于宪法的产生和实施缺乏相应的条件,从1908年历史上首次规范君权并提及公民权利的《钦定宪法大纲》开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宪法、临时宪法以及宪法草案就有十几部,宪法成为各派政治力量宣示统治“合法性”的“名器”,宪法文件虽层出不穷,宪政理念却难以落实。 民族气质、历史逻辑以及意识形态,使得宪政仍旧不是一条朝发夕至的坦途。 那么宪法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1949年9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多部组织法,构建了立国的宪法基础。 从中国1954 年制定第一部宪法开始,先后经历了 1975,1978,1982 年三次全局性的改动,而七八宪法分别于1979 、1980 年经过修正,现行的八二宪法也经历了1988 、1993 年、1999 以及 2004 年的修正。 主要宪法文件如下: 1、1954年宪法。 共同纲领虽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规定却不符合共 产 党 的政治、经济目标。在政权性质上,是一个由各方面人士参加的统一战线政权。没有民选建立的政权机关,由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这是由建国初期政治力量对比、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决定的。 在各种条件具备后,第一届全国人大最终于1954年9月召开,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正式宪法。该宪法吸收了苏联36年宪法和中国立宪史的经验,以及一些世界宪法惯例,带有明确的社会主义色彩和过渡性。规定了人民民主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司法独立原则,专设“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章,赋予人民更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五四宪法没有突出宪法的法律属性,强调宪法为政治服务。在制度理念的建构上则忽略了国家权力、公民权利不一致的一面;且未对政治权力的运行加以明确界定和限制。 这部宪法几乎没有发挥作用。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使其规定形同虚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它事实上失去了“合法性”。 2、1975年宪法。1970年以后,修宪问题便被提出。社会上反对文革的思潮日渐壮大,为固化文革形态,第二部宪法于1975年通过。这是一部无视宪法基本原则的文本,是对54年宪法的反动。它是阶级斗争为纲思维的产物,贯彻了权力至上、集中等理念,人民权利受到漠视,国家机构设置混乱,篇幅也仅有30条。 3、1978年宪法。1976年,文革结束,人们普遍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以及75年宪法的荒唐,于是匆忙通过了第三部宪法,宣示文革结束,适应新的形式。这部宪法虽规定发扬民主,增加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但是进步不大,无法澄清一些重大理论是非,残留了一些“文革”的精神和制度,仍是一部过渡性的宪法。 因此,这部宪法一出台便与时代不甚合拍,随即对它进行了两次修改。1979年的修改有:取消革命委员会,恢复政府;设立地方人大常委会;县以下人民代表实行直选;扩大人大权力等。1980年则删除了对所谓“四大自由”的规定。 4、1982年宪法。即现行中国宪法,是以1980年前后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为历史背景制定的,是四部宪法中较好的一部,体现了是对54宪法的回归。规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障和扩大公民基本权利,改进国家机构,促进民主化。 其最大问题在于对经济体制的规定过于详细、僵硬,于是不得不进行多次修改,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确立与提高,以及所有制与分配制度的多元化。究其原因,除了受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论断的影响外,可能还是“富强”的目标造成了对经济问题的特殊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建设,其合法性主要就建立在实现经济权利、谋求民生幸福的基础上。而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发展的原则,更不难看出对于富强的强烈诉求。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确实是政府全能化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根源。20多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实现政府权力有限原则的经济基础,成为宪政的新起点。 古人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改善了生活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法律从无到有,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与国家相抗衡的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对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些变化也促成了宪法的发展。 1999年修宪增加了法治国家的内容。而意义最重大的转变则体现在2004年的第四次修宪中,如:单独提出政治文明作为目标,尊重和保障人权,承认公民的财产权,为土地征收征用规定严格的条件等等。 一方面,中国宪法的变迁是意识形态逐渐淡化,对宪政的探索渐趋理性,着眼点由斗争到建设,由富强而民主,由民主而文明,在不断加深对自身认识的同时追求对宪政精神理解的过程,从强调文明发展的特殊性到体现更多普世价值的转变过程。 另一方面,不足60年间中国已通过正式宪法4部,宪法修正案31条,共有10次立宪、修宪行为。这在一个统一稳定的大国中是罕见的。究其原因,其一,作为迅速发展的国家,中国的经济水平和法制意识都在不断进步,宪法需要不断修正以符合更高的理性,保持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其二,宪法中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性规定,工具主义理念与政治导向色彩过于浓厚。频繁修宪会损害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这一点深为宪法学人所诟病与忧虑。日本宪法则以其稳定而著称,几十年来以不变应万变的经验,非常值得中国学习与借鉴。 宪法汇总: 一、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九四九年》,也称《共同纲领》,或称临时宪法。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却为宪法的订立奠定了基础。 二、第一部正式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九五四年》,也称五四宪法。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被称为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三、第二部正式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九七五年》,也称七五宪法。 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30条。当时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带有比较浓重的文革色彩。是一部有严重缺点、错误的宪法(可参阅“文化大革命”)。 四、第三部正式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九七八年》,也称七八宪法。 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60条。 五、第四部正式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九八二年》,也称七二宪法。是我国当前现行现行宪法,并经过了四次修正。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并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修正。 宪法结构框架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第三节 国务院 第四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六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七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共一百三十八条 12.4宪法宣传日活动提前爆料: ![]() 1、12.4司法漫画作品在人民广场展览; 2、司法漫画网上评选活动,您的每一票都将决定大奖最后花落谁家; 3、宪法知识网络竞赛活动,几重大奖等你来拿!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