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失物招领] 榆林:现代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支柱

阅读数:1206  |   回复数:3
samba站长 发表于 2010-8-9 07:45:46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核心阅读: “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榆林市把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作为发展农业的切入点和主抓手,作为榆林市 “两基地一中心”三大战略任务之一,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同等定位,协同发展,相互促动,带动榆林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 富集的资源是榆林跨越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今,能源重镇又多了一个“引擎”。在榆林采访,当地领导介绍最多的并不是煤炭和油气开发,而是特色农业这个关系农村千家万户的富民产业。 作为中国第一产能大市,榆林在工业大发展的同时,提出打造“干旱半干旱地区特色农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不仅成为榆林农民增收的支柱,也为我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 数字中常蕴深意。过去5年里,榆林每年把新增财力的30%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用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目前,榆林市已经形成了羊子、红枣、马铃薯、小杂粮和蔬菜等的规模化生产,有18项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2009年,全市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152.7万吨;以羊、猪为主的畜牧产业优势日趋显现,成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源泉,全市羊子饲养规模为6795.4万只,生猪饲养规模197.6万头,畜牧业产值达到45.82亿元,人均牧业现金收入1100元,占到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42%;红枣产量达到40万吨,红枣系列产品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20%;出口的绿豆则占据了日本市场的近三分之一。 “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有信心用5年左右时间,把榆林建成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榆林市委**李金柱介绍说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看,榆林的800里‘大漠’有望成为800里秦川之后陕西省的第二大‘粮仓’。” 有农业专家认为,陕西农业发展的希望在榆林,潜力在榆林,后劲也在榆林。 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雏形初具 如何使占总人口82.5%的291.7万农民早日实现小康,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榆林市委、市**形成了“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理念,把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作为发展榆林农业的切入点和主抓手,作为榆林市“两基地一中心”三大战略任务之一,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同等定位,协同发展,相互促动,带动榆林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 榆林市决策层认为,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榆林富民工程,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之举,也是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课题。 榆林属我国北部独具特色的农牧交错地区,丰富宽广的土地资源适合规模经营和多样化生产。农业人均占有耕地5.6亩,居陕西省第一。特别是北部风沙滩区,地广人稀,土地平坦,地下水源丰富,适合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化经营。榆林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有利于生物营养积累,农业生产潜力巨大,是杂粮、杂豆、杂果、薯类和红枣等农产品优生区。 然而,仅仅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而没有雄厚财力进行一定规模的先期投资,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只是一句空话。 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榆林具备了工业辐射带动和反哺农业发展的条件,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时机成熟。2008年,榆林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达到48亿元,创历年之最。2009年,陕西省和榆林市共同筹资3亿元设立了现代特色农业专项资金,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和产业集群。榆林市财政安排了5000万元专项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samba站长 发表于 2010-8-9 07:51:46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金设立“四季农业”发展促进基金,扶持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神木、府谷等县几百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为了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进程,榆林市成立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构建有利于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发展的体制保障。工作中做到“六个一体”,即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做到工农一体、通过城市支持农村做到城乡一体、通过一二三产互动做到三产一体、通过**涉农资金做到资金一体、通过基地生产、企业加工、市场营销做到产加销一体、通过狠抓科技投入做到产学研一体。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以及户籍管理、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一体化运作,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调整农业结构、整合乡村布局上解放思想,集中投资建设有条件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乡村,集中扶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大户和农业庄园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协调发展。 初具规模的特色种植业很快成为榆林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据介绍,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235万亩,占榆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榆林大明绿豆被国际市场称为“绿色珍珠”,常年播种面积40万亩,产量2万多吨,年出口1万多吨,创汇600多万美元;杂粮达到293万亩,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以红枣为龙头的林业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全市红枣总面积达到145万亩,年产鲜枣20—30万吨,年产值7.2亿元,红枣的栽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和陕西省的三分之二 随着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榆林各地形成了一处处美丽的乡村风景:黄河波涛拍打着岸边的颗颗枣树,圈养的群群羊儿洁白肥硕,长柄扁桃在沙漠深处昭示生命的顽强和新的使命,一座座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沙漠边缘区的“四季农业” 驱车穿行在靖边县东坑镇大漠滩地,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温棚和拱棚。在这些塑料大棚里,一些过去从没听说过的新品种蔬菜在这里落户,像日本的巨型茄子、韩国的“艳阳红”萝卜、瑞士的七彩椒等20多种蔬菜成为温棚种植的主打品种,从这里培育出的一个个果实肥厚的“绿色蔬菜”让人爱不释手。 这些蔬菜价格好,让东坑镇的种植户很快鼓起了腰包。东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年内增长1.5倍,达到9376元,其中70%以上来自现代特色农业。 5月31日,在靖边县东坑镇黄家峁村,村民贾志斌的16棚大棚美国红提葡萄已经长到黄豆般大小。“再有半个月就可以上市了。”贾志斌说,“此前,我一直种植大棚蔬菜,每年每棚纯收入2万元左右。去年底,我将16个日光温室大棚全部改种了效益更好的美国红提葡萄。据估算,今年每棚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从明年开始,每棚每年的纯收入可以达到5—10万元。” 据介绍,从2007年开始,靖边县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围绕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这一目标,县财政投入三分之一,企业贷款三分之一,农民自筹三分之一,狠抓“菜、畜、薯”三大产业,计划用5年时间,把靖边建成“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靖边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千元以上是非常有希望的。 到去年底,靖边县共建成设施农业18414亩,涌现出了东坑镇、黄蒿界乡、红墩界镇尔德井村、席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amba站长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07:59:47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麻湾高渠村等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乡镇和村组,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同时,全县140多万只羊子、30多万头生猪,也为现代特色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为生产绿色蔬菜奠定了极好的土壤条件。目前,全县已累计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10多个。 今年,靖边县又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86棚、拱棚1.2万亩,发展标准化大田蔬菜5万亩,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2万亩。靖边设施蔬菜出了名,并成为出口创汇产品,在国外建有10余个蔬菜销售网点,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和马来西亚、韩国、越南等国家。 靖边县的示范园区是榆林发展“四季农业”的一个缩影,榆林类似的园区规模最大的达13.8平方公里。榆林市委**李金柱介绍,以畜牧业、蔬菜业、水产业为龙头,榆林大力发展“四季农业”,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积达到80%,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全市已建成省级标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专业乡镇21个、专业村100个,出现了一批家庭农牧场和订单农业、产加销合作等新的经营模式。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40个,其中农业专业合作社99个,带动农户10.8万户,会员人均增收400元以上。目前,全市有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28家。 榆林的“四季农业”让塞上“四季飘香”,让农民“四季增收”,破解了“三农”难题,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潮流中去。 让更多的农业奇迹在这里发生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从模糊到清晰,从“示范带动”到“集中推广”,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异军突起,对榆林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对榆林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关键、最紧迫的就是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过分依赖能源化工产业,尽快构建起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榆林市市长胡志强说,“已经走在前列的现代特色农业正是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要走好的一步棋。” 榆林市为此提出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用5年左右时间,特色产业面积达到80%,良种覆盖率达到95%,商品率达到80%,加工转化率达到40%,品牌占有率达到5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 围绕这一宏伟目标,榆林市全面实施“5695”工程,重点构建特色林果区、旱作农业区、特色种植业区等“四区一带”产业布局,突出抓好马铃薯、双膜玉米、白绒山羊、大漠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打造红枣、大明绿豆等九大名优品牌,全力建设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水利、绿色食品工程、绿色人居环境五大体系。 在全力推进“四季农业”、示范发展园区农业的基础上,榆林大力发展家庭农牧场。提出要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农业实现增加值73亿元,同比增长8.2%。 更令人欣喜的是,科技已成为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农业部门在科研、开发、示范、推广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特色产业的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先后取得科技成果200多项,有80%得到了转化应用。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建设优质红枣、马铃薯、白绒山羊高效养殖、无公害设施蔬菜、大明绿豆、农作物新品种6个科技示范基地和红枣、马铃薯、白绒山羊3个研究中心。目前,全市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0%,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技术支撑条件初步具备。 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榆林已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amba站长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08:01:48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成红花荞麦优质产区和产业化先进区,全国优质马铃薯、春玉米高产区,杂交玉米制种、优质小杂粮、红枣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四区一带”的产业格局。农业产值实现历史性突破,六大类作物近三年连创34项全国高产纪录;2009年,榆林农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是2004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 “只要我们沿着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方向前进,以后将有更多的农业奇迹在这里发生。榆林市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不会遥远。”榆林市委**李金柱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