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140人,到后来的700人,再到如今的数以万计,短短两年,榆林市慈善志愿者人数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与此同时,志愿者的组织、服务也实现了由“一盘散沙”到“单位统一领导”,继而“全市总动员”的蜕变。 初创:140人的队伍最后只剩30人 “慈善工作不仅仅是募集资金、救助困难群众,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8月3日,榆林市慈善协会秘书长刘振华如是说。 秉着这个理念,2008年3月,榆林市慈善协会开始招募慈善志愿者,并很快组织起一支140人的队伍。 刘振华介绍说:“从2004年开始,协会每年都会资助50名榆林学院的贫困大学生,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把榆林学院作为突破口。这140人全部是曾经受过协会资助的学生。”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这些志愿者分为8个分队,迅速深入到全市8个社区100多户人家开展服务。他们主要是帮那些孤寡残疾老人做些洗衣服、洗头发、擦玻璃之类力所能及的活儿,受到被服务者普遍赞赏。 这些志愿者的很多事迹让刘振华至今记忆犹新。“有一个女孩叫王丽,非常喜欢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笑脸相迎。有一次,在鼓楼社区的服务中,她要给一个盲人收拾家务,那个人性格怪癖,说什么也不让,甚至破口大骂。其他志愿者都退缩了,只有她一个人始终耐心地进行说服,最终感动了那个盲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服务内容太单一、学生面临毕业离校、一直没有得到校方支持等原因,很多志愿者慢慢退出了。“最少的一次,140人的队伍,只来了30多人。后来,队伍干脆就解散了。”刘振华说。 此后,慈善协会还曾在《榆林日报》发布招募广告,但效果也不理想,总共只招到15人,而且因为来自不同行业,慈善活动不好组织,最终也放弃了。 转折:榆林十中的模式探索 “榆林学院的那些志愿者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反响也不错。但是,说到底是学生领导学生,没有什么威信,很多人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可以说是‘一盘散沙’。”刘振华指出。 通过前期的实践活动,慈善协会意识到,发展组建志愿者队伍还是应以各单位为核心,依靠单位宣传动员,组建机构,开展活动。2009年年初,榆林市第十中学被协会确定为慈善文化进校园的试点,开始探索新的慈善志愿者组建模式。 据了解,榆林十中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从一开始就成立了刘志华校长亲自担任团长的慈善志愿团,并制定了《慈善志愿团组织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校园网、校内广播、校报等各种学校资源也都被充分运用到慈善事业上来,在全校师生中掀起了参与慈善事业的一个高潮。仅去年一年,该校就有近700名师生成为了慈善志愿者。 以学校为单位,在校领导的亲自带领下,这些慈善志愿者突破了以往服务内容单一、缺乏有效管理的局限,在很多方面都发挥了作用。 佳县螅镇冉沟村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村子,村里近一半人口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榆林十中慈善志愿者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与该村结对帮扶,给村民们捐赠了几千件的衣物、图书、学习用具。 有一段时间榆林市中心血站用血告急,刘志华校长立即带领20多名志愿者踊跃献血,及时缓解了血库的燃眉之急。 许多志愿者还亲自制作小卡片、碟片、宣传 |
单等向路人发放,宣传慈善文化。 至于慈善志愿者在校内的善事善举更是数不胜数。 “事实证明,像榆林十中这种由单位统一组织、领导实施的慈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可以长久的。”刘振华认为。 蜕变:全市总动员,志愿者人数可达数万人 说起如今慈善事业面对的整体社会环境,刘振华连连摇头。已经68岁的他,一直非常怀念那个全民学雷锋的年代。 “现在的人们对慈善事业普遍缺乏认识,很多有钱人一顿饭可以吃掉几千元,但对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却不愿意伸手帮一把。”刘振华感叹地说,“同时,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很多人也‘害怕’被别人帮助,有些志愿者就是因为感觉好事难做而退出了志愿者队伍。” “可以说,在今年6月以前,榆林十中的700名志愿者是榆林市唯一的一支慈善志愿者队伍。”刘振华说,慈善志愿者人数还是太少了。 今年6月8日,榆林市慈善协会邀请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团市委、市妇联、市民政局等11家单位,召开了“慈善志愿者组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并提出了榆林市组建志愿者队伍的实施方案。 按照此方案,榆林市慈善志愿者总会由市直机关工委牵头,办公室设在慈善协会。11家与会单位分别组建一个分会,落实领导成员,组建志愿者队伍,确定服务对象、服务内容。 “如果这一方案能够顺利实施,全市的慈善志愿者人数将达几万人。”刘振华乐观估计。 据了解,目前榆林市慈善协会正准备通过给市委、市**打报告的形式,由**来推动慈善志愿者队伍的更加壮大。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