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每日话题] “宫保鸡丁”是哪位“大厨”发明的?

阅读数:1413  |   回复数:6
论坛嗨点儿 发表于 2014-12-18 17:11:0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嗨点儿 于 2014-12-18 17:11 编辑

“宫保鸡丁”是哪位“大厨”发明的?




    清代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变革时代的中国人才辈出,单从鸦片战争之后,就产生了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不世出的人才。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成就瞩目,在饮食上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著名菜品,正是由这些看起来忙得废寝忘食的人直接创造的。

北洋大臣无心插柳
    作为淮军领袖起家的李鸿章,在后期成为清朝中央政府的核心力量,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无须过多赘述。作为安徽人,李鸿章还创造了徽菜中的一道名菜——李鸿章杂烩。据说,当时的故事是这样的: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奉旨到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顺道访问欧美。一路上吃了两个多月的西餐,胃口都吃倒了,所以一到美国就叫使馆的厨师用中国徽菜宴请美国宾客。因中国菜可口美味,深受欢迎,连吃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下席。此时总管向他禀告:“中堂大人,菜已吃完,怎么办?”李鸿章略加思索后说:“把撤下去的残菜混在一起加热,用大盆端上来。”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洋人尝后连声叫好,便问菜名,李鸿章一时答不上来,只是说:“好吃多吃!”岂料歪打正着,“好吃多吃”与英语杂烩(Hotchpotch)发音相近,后来此菜便被命名为“李鸿章杂烩”。

    另一种说法是:李鸿章命厨师加菜,但正菜已上完,厨师只好将所剩海鲜等余料混合下锅。菜烧好上桌后,外宾尝后赞不绝口,并询问菜名,李无言以对,只好用合肥话说“杂碎”(即“杂烩”谐音)。此后,“大杂烩”便在美国传开。

    李鸿章杂烩是徽菜的代表之一。它的食材并不复杂,主要有鸡肉、海参、熟白鸡肉、鱼肉、熟火腿、油发鱼肚、鱿鱼、水发腐竹、干贝、冬菇、玉兰片。烹制也较容易,将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熟火腿切片;猪肚、鸡肉、干贝加葱结、姜片、绍酒蒸透入味,切片;熟白鸡肉、熟火腿切丝;鱼肉制茸上味,粘上干贝丝蒸熟;将干贝球、各种原料和调料下入鸡汤烧烩入味,装碗蒸五分钟,出原汤勾芡,浇在杂烩上即成。此道菜鲜香可口、鲜而不腥、醇香不腻、咸鲜可口,具有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中国文史馆的张伯驹先生亦曾写过《李鸿章杂烩》一文,称它“驰名国外,凡在欧美的中国餐馆,莫不有此一菜”。

    “宫保鸡丁”是川菜中的传统名菜,由鸡丁、干辣椒、花生米等炒制而成,常被人想当然地误写为读音相近的“宫爆鸡丁”。宫保鸡丁不但在国内深受大众欢迎,甚至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亦“泛滥成灾”,几成中国菜代名词,其情形类似于意大利菜中的意大利面。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一般认为和丁宝桢有关。

    丁宝桢原籍贵州,清咸丰年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任上杀了慈禧当时的手下权阉安德海),后任四川总督。他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据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

   “宫保”其实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明清两代朝中重臣一般都有虚衔,如“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等,这些头衔并不能带来实际的权力,有的还是官员死后追赠的,通称为“宫衔”。在咸丰以后,这几个虚衔不再用“某某师”而多用“某某保”,所以这些最高级的虚衔又有了一个别称— —宫保。

    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死在任上。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如上文所说,“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于是他发明的菜由此得名“宫保鸡丁”。时过境迁,很多人已不知“宫保”为何物,就想当然地把“宫保鸡丁”写成了“宫爆鸡丁”,虽一字之差,但却改变了纪念丁宝桢的初衷。

    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还有其他两种说法。一种说丁宝桢来四川,大兴水利,百姓感其德,献其喜食的炒鸡丁,名曰“宫保鸡丁”;又或说丁宝桢在四川时,常微服私访,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鸡丁,叫家厨仿制,家厨以“宫保鸡丁”名之。另外,还有“宫保鸡丁”起源于山东、贵州之说,这些便是后话了。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宫保鸡丁的发明和左宗棠有关。在国外,宫保鸡丁甚至被直接翻译成“左宗棠鸡”。笔者曾经尝试问过做厨师的朋友,他们对此并不是非常认可,“左宗棠鸡”是湘菜中的一道菜,类似于辣子鸡。他们认为这有可能是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误传所致,毕竟川菜和湘菜虽然都重辣,差别还是很大的。

中兴名臣各有所好
    除了上述李鸿章与丁宝桢之外,晚清的名臣似乎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中兴名臣左宗棠和曾国藩等人可以算做代表。

    左宗棠(1812—1885年),是一位因喜食猪肉而闻名的奇人,据说每次吃肉没十斤就吃不饱。他初出征时,路过各地府县,地方官照例准备美食佳肴,遗憾的是并没有能讨得这位总督大人的欢心。府县知道他的喜好后,每回必以猪肉敬奉。后来,左宗棠远征新疆,万里沙漠,吃不上猪肉,所以一班师回兰州,首餐便找猪肉解馋,并对左右说:“我今天真领略到三个月不知道肉味是什么感觉了。”

    另外,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时,最嗜莼羹。后来朝廷用兵西陲,左宗棠进讨新疆阿古柏之乱。时间一长,左宗棠不免思念当年杭州的莼菜羹。谁知为时不久,左宗棠的餐桌上就出现了莼羹。可是新疆不产莼菜,那么莼菜来自何地呢?原来,大军西征时,所有军需物品皆由浙江巨商胡雪岩置办。胡雪岩是左宗棠的旧交,他知道左宗棠酷嗜莼羹,为了报答左宗棠对他早年的知遇之恩,特地将莼菜夹裹在纺绸之内发往新疆。

    身为湖南人,曾国藩一生酷嗜肥辣。一次,有一士兵射得一只狐狸,曾国藩十分高兴,令厨师宰杀,并置办宴席,邀请宾客来赴宴。宾客们大嚼狐狸肉,只觉得味道香美,却不清楚是何种野味。曾国藩笑着说:“此物媚能惑主,其肉本不足食。以我之饕餮,污诸君齿颊,再饭当不再设此。”众人终于明白,所食乃是狐狸。因为唐代诗人骆宾王在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中,曾大骂武则天“狐媚偏能惑主”。

    薛福成是光绪年间的著名文人、外交家,江苏无锡人,早年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后来出使英、法、比、意等国。虽然其地位无法与彭玉麟、胡林翼等中兴名臣相比,但受曾国藩等人的影响较深,也为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无锡时,最喜欢吃的一道美味便是狮子庵尼姑烹调的“石鸭”。

    清朝统治者源于白山黑水间,其饮食习惯是在东北形成的。随着清朝皇室入关,东北满族淳朴的食风、简单的饮食方式也被带到了北京城。正如《清代北京竹枝词》中所写到的一样:“关东货始到京城,各路全开狍鹿棚。鹿尾鲤鱼风味别,发祥水土想陪京。”

    烹调时,先将宰杀洗净的鸭子放在瓦钵内,再加上黄酒与盐,不加水,将瓦钵封口,置入蒸笼。熟后,但见钵内清汤盈盈,香气扑鼻,食时味道绝佳。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1 无聊无聊
筱星星star 发表于 2014-12-18 20:15:3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今晚吃宫保鸡丁值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布瓜 发表于 2014-12-19 08:24:05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原来是这样子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嗨点儿 发表于 2014-12-19 08:39:4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嗯  昨天看了后 就下去吃了   差点撑死  唉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嗨点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08:40:2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筱星星 发表于 2014-12-18 20:15
今晚吃宫保鸡丁值了

恩恩  他们家的量好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布瓜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08:51:17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嗨点儿 发表于 2014-12-19 08:39
嗯  昨天看了后 就下去吃了   差点撑死  唉

你去哪家吃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嗨点儿 发表于 2014-12-19 10:19:2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就楼下巷子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