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淡百合 于 2011-8-29 14:38 编辑 13、 M:这一天是7月12日,我们去九华山。 一路上雨哗哗地下,车玻璃前方雾气弥漫,车子在能见度极低的山路上蜿蜒盘旋。紧张的我一路祈祷佛祖保佑。 有“莲花佛国”之称的九华山,雾气缭绕中有着神奇脱俗的清丽之美。山在虚无缥缈间,禅寺隐隐约约点缀,青山中的黄墙灰瓦,一派肃穆庄严。乳白色的雾,纱一样轻盈地在山上缓缓流淌,遮遮掩掩之下见到的景色,朦胧如梦境般让人恍惚。 “公元719年,新罗国(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朝山礼佛的教徒信众络绎不绝。” “肉身,原意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佛门所谓的“肉身”是指“即生证得菩萨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者。” “九华山佛教供奉肉身菩萨的风俗来源于地藏大师,唐贞元十年夏,大师无疾而终,弟子们遵其所嘱,将大师遗体装殓于石棺中,三年后开启,容颜如生,遂认为他是地藏菩萨降世,敷金供奉。此后,凡九华山的和尚圆寂,都要将遗体保存一段时期(最短的七天,最长的三年),看能否成为真身。其装殓方式也很特别,和尚圆寂后,将其遗体擦洗干净,盘成跏趺式装殓于特制的陶缸中,在遗体的周围塞满木炭,直至颈项,头脑部位放置石灰包,再合上缸盖涂以黄泥密封,置阴凉通风处存放。密封的陶缸隔绝空气,木炭汲取遗体内的水份使之脱水干瘪。一旦遗体腐烂散发异味,就将陶缸底部的发火孔掏开,引燃木炭火化。坐缸只是形成真身的外部条件,其内因取决于他们生前的修行道涵。长年食素不沾荤腥,注重修炼持久坐禅,必然气脉贯通,筋骨干连,加上坐化前知其大限来临,一般都是十天半月食不沾、水不进,使腹肠空空,体内脂肪和水分极少,这为死后坐缸蜕变为肉身奠定了基础。但即便如此,能成为不腐之身的也是寥寥可数。只有极少的僧尼可保存着肉身,3年后开缸,就是“肉身菩萨”了。形成肉身后,首先是妆漆,3年后再妆上金粉,把尸体与外界隔离开。“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现有5樽可供观瞻。” 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师太的肉身成佛后,身体上的所有女性性别特征全部消失。听导游说这些,不由惊叹。这樽比丘尼肉身,告诉我一个道理,成佛之路并没有性别歧视。作为女性,我为此感到一种来自天上的鼓舞。 九华山气候常年湿润,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肉身何以成佛,目前还是一个谜题。带着一份庄严神秘的色彩,世人膜拜着那些不腐的肉身,寄放自己虔敬的心。 肉身成佛,才是真佛。九华山上的肉身菩萨,印证了这诗句。M,我在想,佛性与诗性,有时候是一脉相通的。 愿佛祖眷念我,写出诗性的文字。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