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苍白色 蓝天灰蓝色
这旅途不曲折 一转眼就到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住在神木以北50公里处的大柳塔镇,爸爸在山下的集装站上班,我和妈妈住在山上的民房里。
我没怎么去过集装站,只是在山上向下望,看见很多条铁路,每天会有许多列冒着白烟的火车经过,火车在进站后会放慢速度,由于离得很近,我能很清楚地听到火车车轮在轨道上驶过的声音。
我曾因看到只有一节车厢的小火车而觉得可爱欣喜,也因听到不同的鸣笛信号长度和规则感到疑惑。
如果真要回想自己出生以来最早的记忆,那或许就是从铁道边开始的那些时光。站在山路顶端看爸爸什么时候会下班沿着小路上山;和小伙伴拔起一把大白杨旁边的小嫩苗,拿回家栽到梨树坑里;晚上睡在院子里,仰望繁星密布的深蓝星空,星星近在眼前,害怕掉下来砸到自己。 = = = = = =
那时候每天早上七点半,总是会有一列火车准时驶进集装站,“哐当哐当”的声音,规律得像闹钟,我差不多每天也在这个时候起床。 有时候起得早一点,就会守在窗口看它开过去。 而我从来没有在意过这趟火车从哪里开来,之后又将要开往哪里。
直到后来的一天,因为我们要搬回神木居住,下山坐车时,正好看到这趟7点30分的火车从南边缓慢开来,才注意到它真正的来路和去处。 = = = = = =
如果说记忆中集装站的那些火车属于童年的话,那么在我懂事之时,还有一列火车令我难忘。
K8170,神木到西安的往返车次。 七年前我每次去西安读书时,坐的就是这趟列车。 K字头的一趟列车,以前它是神木人去西安最大众的一条出行线路。我曾听说过很多人为买到一张票,穿着军大衣提着火炉半夜三点就去售票厅排队,一代代热血青年坐着它奔赴西安乃至中转到全国各地。
而现在,它只属于神木人的记忆。 无数像我一样的神木青年坐着它,怀揣着梦想来到西安,成为南漂大军中的一员。 那天站在铁轨边的我陷入了深思,许多关于它的记忆不断涌入脑海。
很多次,我坐在窗前,想象它从家乡载来了多少追梦青年呢?
在等待和欢迎K8170的时刻,我的内心是虔诚的,我从这个仪式当中收获了力量。 以至于后来回来了、升职了、涨薪了,公司搬到和火车道平行的地方,我时不时都想去铁路旁看一看。
对在西安的我而言,那就是家的方向,也是在西安的我,与家乡的唯一联系。 对在神木的我而言,那就是梦的方向,也是在神木的我,与梦想的唯一联系。
保有内心的温度,是在大城市生活里,很重要的必需品。对于你而言,它可能会是另一种表达方式。 比如吃饭馆里不太正宗的神木菜;或者关注一个经常讲神木故事的公众号。 尽管这些方式有诸多的不完美,但是依然聊胜于无,毕竟这是离家的我们,与六百多公里外的那座城市,位数不多的联系和牵绊了。
K8170次列车,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上学、求医、旅行,每次去火车站时小路上的大堵车、爸爸妈妈提着行李步行上坡的背影,道路西边拥挤的小商店以及东边干涸的窟野河,都是K8170次列车能带给你的全部。
= = = = = =
以前我们五六个在西安的同学建了个微信群,大家经常有事没事在群里争做策神、聊八卦,明明讲的是工作心酸大城市的不易,听着却让每个人都笑得停不下来。 刚毕业待在西安那会儿,大家约饭可频繁了,常常跑到理工大后门撸串,穿着休闲服坐在大学生堆里装嫩,混杂说几句神木话,恍惚回到了学生时代穿着校服在小吃街吃烧烤的日子。 回到神木后,小吃街整条街都拆了;理工大后门的烧烤摊也拆了。
我们经历过城市的改变,好在我们融入到神木的节奏里,工作也越来越忙,根本无暇感叹环境的变化。 群里的消息慢慢变少了,斗图的游戏已经很久没玩了。 特别是以前最喜欢张罗聚会的娜娜,终于光荣地成为了一位妈妈,每天围绕着自己的宝贝女儿,几个月也难见到一面。
但今晚比较特别,因为一直在西安工作的小景回神木了。 娜娜早几天就把小景拉到了小群里,并在群里张罗说要搞一场隆重的接风宴,在神木的闺蜜都必须到场,不醉不归,还说,谁最晚到负责买单,谁缺席就踢出群聊。 我猜今晚肯定会有故事发生。
你也坐过K8170次列车么? 欢迎在底部留言区写下你的故事
来源:人文神木——叶赫那拉倩倩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