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淡百合 于 2011-8-29 14:45 编辑 14、 M:7月13号的中午,我们来到了马鞍山市。游历了天柱山和九华山之后,觉得安徽女诗人徐红的这几句诗特别贴切:“我相信,我喜欢的/这座青山/一定有着结实的小***/喂养了/安徽幼小的醉和甘甜。” 马鞍山,听名字又是一个和山有关的地方,不由得让人满怀了期待。想在这里再次寻着安徽幼小的醉和甘甜。 在池州呆过后,马鞍山这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就显得差了一点。从外面归来,踩了雨水的双脚会给地板上留下黑黑的泥印。池州天天下雨,我们的双脚也没踩脏地板。这是工业发达的悲哀。 第二天,男人们忙工作。我游览了以“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景观为特色的采石矶。 导游说,采石矶像一只巨大翠螺,浮在浩浩荡荡的长江上。这应该是航拍,或者站在更高更远处,才可以看到的景色吧。我身在此山中,无法识得。 我的采石矶之旅,景色没怎么观赏。诗仙与草圣的风姿,足够吸引我神魂向往。 开元十二年,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气。沿长江东下,登上采石矶,写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开元十八年,李白胸怀满腔抱负,西行进长安,无功而返。心灰意冷的他一路南下,又一次来到采石矶。写道:“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感叹自己生不逢时。 安史之乱暴发前夕,李白第三次驻足采石矶,忧心忡忡提笔写出《横江词六首》:“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面对政局的动荡,这个落魄的游子,只好寄情山水,表达对人民疾苦和国家安危的关心。 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李白采石矶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充满神奇和浪漫的故事,指出诗人和这个地方深厚的渊源。这个地方凭借诗人的厚爱,年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李白于此地,功劳不小。 草圣伴诗仙,这里说的草圣,是指林散之先生。 “先生1898年生于江苏江浦,1989年12月5日病逝于南京。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十三岁到南京从张青浦学人物画。十六岁师从范培开学书法。十八岁向清代进士张粟庵学古文诗词。三十二岁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并立志远游。先生古稀之年后,仍悉心变法,使其书法艺术日臻完善,进入全盛阶段。其草书入于古人,又出于古人。于笔法墨法,多有新创。既有清新飘逸之致,又有雄强恣肆之气,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继二王、怀素之后的又一高峰,故有“当代草圣”之誉。” 有趣的是,大家尊称他为“草圣”,他却坚称自己是:诗人林散之。因为对诗仙的无比热爱,他要求死后将自己安葬在采石矶,面对浩荡奔腾的大江,与诗仙的灵魂永远相伴。呵呵,老头的一颗诗心多么可爱。为此,我喜爱诗人林散之。 “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 “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 M,这是先生的思想,与我有大用,我当用心铭记并身体力行。 马鞍山是我安徽行的最后一站,之后去了南京,秦淮河繁华依旧,总统府人流依旧。而我的心,久久地沉浸在安徽深厚的人文气息中。这个夏天,因为有安徽,我的心底常常涌动着别人无法感知的清凉,这是安徽给我的一份独享。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