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孔融让梨的典故相信早已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现将原故事转载如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阴谋,却是一个欺骗了人们几千年的阴谋,所以我不得不说。 首先,我们看前面对孔融的评价:奇童。什么意思?早熟。这种早熟不是生理上的,而是智力上的。这种智力上的早熟不仅表现在智商上,还表现在情商上。 从他的言论上看的出,孔融相当直接用出了双重标准,体现出了虚伪了一面。试问,等他说出第一句话后,他的小弟面子往哪搁?第二句似乎照顾到了小弟的面子,却又让大哥没有了选择的余地。总之,好人都让自己做尽了,赢得名声,提升形象,却不知在众兄弟中早已埋下祸种。 他小弟当时就想:“装逼还把我给臭了!?”于是把梨子一扔,说:“这梨子是烂的!你就是这么做哥哥的!?”于是哭着跑开。 五哥不笨,最小的梨子已经被孔融拿走,好话也被说了,于是不得已咽下口水,说:“我刚吃的太饱了,不想吃。” 四哥心思缜密,想道:如果我拿了大点的梨子,岂不是证实了孔融“大的吃大的”的狗屁逻辑?我不成弱智了?如果我拿小的,我这个做哥哥的也太不像话了,因为最小的已经被六弟拿走。于是四哥说:“这两天我肚子比较凉,吃不了梨,还是让给其他哥哥们吃吧。” 三哥比较冲动,一听心里冒火:四弟你个小兔崽子,自己跑了还把我们给卖了?情急之下说道:“六弟真懂事,但是哥哥也是这么想的,不如把最小的给哥哥吧?” 孔融是奇童,怎么可能把胜利的果实拱手相让呢?他说道:“哥哥,你就别客气了。六弟这么做是尊长。” 三哥不依不饶:“哥哥这么做也是爱幼啊。” 眼见气氛逐渐僵持,还没说话的大哥和二哥屏住气静观事态发展。五哥咽下了口水,却咽不下这口气,就站到了三哥这边:“是啊,六弟,最大的那个被七弟说成是烂的,你就从剩下的里面挑个大的吧?” 孔融见到形势不妙(七弟造谣,三哥跟着传谣,拿烂梨子说事,叫我难堪),于是顺势推舟,说道:“谢谢哥哥们关心,弟弟我就吃那个烂的吧。” 其实几个哥哥都知道这个最大的不是烂的,七弟气急才这样说,这下可好,便宜又被六弟捡去,再次高尚了一把。 三哥此时已经别无他法,只得拿去那个最小的。但好歹有的吃,至少比四弟,五弟强。 二哥比较笨,虽看懂了情况,却不知道怎么把握,居然一把按住孔融的梨,说:“六弟,不如这样,把坏掉的一半切给哥哥,我们兄弟同心,一人一半。” 此话一出,众兄弟目瞪口张:你个叛徒,居然如此厚颜无耻,去舔弟弟的**! 孔融是什么人,奇童啊!即便要寻求战友,也轮不到二哥这种智商的,更何况,让二哥吃了那“烂掉”的一半,他吃什么啊?于是孔融从容地说:“二哥,梨是不能分的你不懂么?” 二哥一听怔住了,只得傻笑着随便拿了一个梨走开。众兄弟心里乐开了花:臭小子,舔**舔出屎来了吧? 现在只剩下大哥了,作为众弟之长,他会如何下台固然引人注目。只见他气定神闲地说道:“父亲大人,孩儿的《春秋》尚未读透,现在去温习一遍,至于梨子,还是等会再吃吧。” 父亲一听大喜,说道:“好孩儿真用功。只是不要过度伤了身体,待会我叫你母亲给你送去书房。” 大哥窃喜道:“谢谢父亲大人关心。梨子这次不吃还有下次,今天的书不读,明天就难以赶上了。”父亲听了后点头赞赏。 无疑,大哥这次算是第二赢家。孔融心里还是多少有些忿忿不平:居然不妥协,那下次再收拾你。 一个兄弟分梨的故事最终演变成兄弟分离,个中勾心斗角令人唏嘘。 我只是将古典重新演义了一番,意在针砭时弊,并无贬低古人的意思。其实这个疑问在小时候已经出现了:年纪小就该吃小的梨,这什么狗屁逻辑!?后来长大了,就慢慢理解,只怕这次理解的过于透彻...... 其二: 某日,孔融的老爹买回了两只梨子回家。孔融和他哥哥立刻蹦着高儿跑过来,孔融虽然个头小,但是动作敏捷,抢过大个儿的那个梨子就跑。他哥哥也不是省油的灯,上去一个绊子将弟弟撂倒在地。孔融蹭了满脸的土,哇哇大哭起来。老爹怒了,拽过哥哥来就是一顿胖揍。最后,两只梨子都归了孔融,哥哥还被罚站到半宿。 就为这事,第二天孔融正在院子里玩时,被哥哥一把拽住脖领子,啪啪朝脸上抽了几个大巴掌。孔融边哭边喊:“一会儿我让老爹找你算帐!”哥哥说:“我让你找,这回我就揍死你!”说完把住孔融的脑袋就往墙上撞。孔融一见哥哥下了死手,不得不软了下来,只好求饶。哥哥说:“以后分东西时自己应该拿大的还是拿小的!”“我拿小的,我拿小的!”孔融哪里还敢争辩。 过了几天,老爹又买回了两只梨子,放在桌子上,孔融哭丧着脸上前拿了一只小的。老爹惊讶地问:“孩子,我让你先挑,你怎么不挑那个大的呢?”“老爹,你不是总教育我们要礼让吗?我要是拿大的,哥哥就得吃小的了,那样我心里会不舒服的!”老爹一听,不由得大加赞赏:“唉,我家孩子真是懂事啊!”然后转过身对哥哥说:“老大,以后你真得多向你弟弟学习哩!” 翌日,老爹又拿回两只梨子。这回不但是哥哥,就是孔融都有些愤怒了:“你为什么不一次多买几个梨子?就为了逗我们玩啊!”“老爹我没钱,只能买两个!”“没钱你就别买!”孔融质问老爹。他心想,眼看着别人吃大的,自己只能拣别人的剩酪,心理压力太大,还不如TMD什么也不吃呢!没办法,孔融只好又礼让为先,挑了一个小的,他实在是怕透了哥哥那像石头一样硬的大拳头。 第三天,老爹如法炮制,下班时又带回两只梨子,孔融无话可说,还是得拿那个小的。正好这时家里来了一位客人,目睹了这感人的一幕,。这哥们是一家报纸的通讯员,正天天憋着找素材呢!见此情景,他马上写了一篇流传了千年的大作,名字叫做《孔融让梨》,投给报社,报社还特地加了一篇“编者按”,号召全体中国人都来向这个四岁的小娃娃学习。那些日子,皇帝正被各地传来的生灵涂炭的消息搅得焦头烂额,看见宣传孔融的文章,立刻心生一计--转移人民的视线。他下发了一道圣旨,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轰轰烈烈的“学孔融树新风”的热潮。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孔融被父亲陪伴着,到全国各地去做报告,拍电视片,吃香喝辣,鲜花掌声,好不快活!以后,孔融小小年纪便被各级官僚迅速提拔,很快成了朝中重臣,香车美女皆不在话下。 事情的真相是在老爹临死前才揭开的。那天他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家里来的那个通讯员也是我有意请来的;孔融啊,我知道你吃了两次小梨,心里很委屈,可现在你的生活条件比哥哥却要好上百倍,这都是用你的小梨换来的啊!我就是想告诉你们一件事,在咱们国家啊,该让的时候就让,吃点小亏能占大便宜。所以,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记住我的遗言,把大梨给别人,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大的梨。”孔融被父亲的良苦用心深深震撼,不由得扑在父亲身上大放悲声。 二则均来自网络,关于《孔融让梨》你怎么看? |
file.jpg (113.12 KB, 下载次数: 9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