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每日话题]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阅读数:960  |   回复数:0
小僵龙龙 发表于 2016-11-22 09:25:37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小僵龙龙 于 2016-11-22 09:27 编辑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在孩子的作文中常常将家长比喻是参天大树,替自己遮风挡雨。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作为“参天大树”的家长们也应一同成长,彼此共同成长,相扶相依,才是最好的教育。

谈到教育我们为什么这么焦虑?

        面对孩子的的教育,有很多家长缺乏持久而深入的教育理念输入,同时也缺乏一个宏观的把控。

        有时候看到一篇10w+的教育鸡汤,突然燃爆自己的教育之心,赶紧管教一下。等这波热情消散后,又回归到懒散教育的人群之中。

        有时候更是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慌张,如何做?怎么做?种种对孩子教育的不确信,造就了慌张。

        忧虑的情绪会成为孩子未来的风险

        那么这种让父母没有确信和笃定的心态来自于哪里?

        度过了学生生涯后,工作、家庭、孩子一步一步的走进我们的生活,好像达到了一种“圆满”,开始心安理得的享受生活,不深究一些问题,活的一身洒脱,轻松自在。

        但是问题依然在那,不偏不移,只是视而不见罢了。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身未老,心已上锈?

        在工作中经常与年长的朋友交谈,有时候会说到他们同龄人的状态。

        聊的多了就不难发现,在四十岁左右的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大致有两种,生命越来越光鲜,越来富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狭窄,沉迷于生活中的往往复复。

        “四十岁死,八十岁埋”,配合这种状态,让人倍感凄凉。

        选择安逸也不是错误,然而,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回避就消失在生活之中。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

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过了青春期,有的放弃了绘制地图。人到中年,有的人对自己的过往的经历充满着莫名其妙的自信,认为我的地图完备详细,三观健全。

对于新的消息和知识也是提不起来兴趣,好似已然疲惫不堪。只有少数人,不安于现状,不停的探索,扩大自己的知识树,伴随生命始终。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需要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

假若我们抗拒绘制地图,种种的逃避方法也随之而来,其中最简单的就是“我没看见过,它就没有发生过”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转而选择忍耐和逃避。

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

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沉没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之中,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也言简意赅的说: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对于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选择逃避的话,然而,孩子的到来,让妈妈们无处可逃。

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

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

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

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

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