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失物招领] 日大使:在华4年三件事感受最深

阅读数:921  |   回复数:0
睡眠不足 发表于 2010-7-19 11:12:36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接受本报专访。   “日中关系在我任期的4年里,比我想象得要好,我没有什么遗憾。”即将离任的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7月1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非常坦然。这位日本外交界的“中国通”,上任之初正值 世博会 ,尤其是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让中国和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世界也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所以有更多国家期待中国的领导作用。能够在北京亲自体会、思考这种变化,对外交官来说是很大的收获。此外,我加深了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理解,而且有了更多的中国朋友。   当然,更重要的是国家和国家的关系。2006年安倍晋三首相的“破冰之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当时,很多在中国的日本侨民看见**升起日本国旗,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我查了一下,在此之前,正式访问中国的日本首相是小渊惠三,那还是在1999年。后来就是“融冰之旅”、“迎春之旅”、“暖春之旅”。双方还发表了有关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是新时代日中关系很重要的一个框架,有了这个框架,日中关系可以在以后20年里得以顺利运营。在我的任期里有这些成果,我是很荣幸的。   环球时报:您任期内感触最深的事是什么?   宫本雄二:有几件事我很难忘。2007年6月,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率领两百多名年轻人访华。1984年,有3000名日本青年应邀访华,并与中国青年一起举行了规模盛大的“中日青年友好联欢”活动。中国和日本的现任领导人当时也参加了这次青年活动。而在2007年的日本访问团里,有很多人是当年那3000人的子女,甚至是孙子孙女。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两国年轻人的交流很重要。   第二个感触比较深的是在汶川地震时,中国朋友对日本派来的救援队反应强烈,这是我意料之外的。通过日本救援队的行动,中国人增加了对日本的了解。还有就是奥运会,中国拿的金牌太多了(笑)。日本虽然拿的不多,但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也是亚洲的奥运会。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NextPage###   环球时报:您2006年4月上任时,中日民间情绪还处于低潮。两国媒体都对本国民众有很大影响。您如何看中日两国媒体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宫本雄二:我认为,新闻媒体特性就是只强调事情的一个方面,都喜欢挑刺激性大的料。任何国家的媒体都有这个特性。由人组成的社会很复杂,社会现象不一定用一个词就可以表达出来。新闻媒体要把事情说清楚,只能挑选其中一个方面,不然读者会不知所云。这就导致情况加剧恶化,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我时常对新闻媒体的朋友说,这一方面是你们的工作,但同时别的角度也要报道出来,让读者看到事情的几个方面、几种观点,让他们自己去判断。   环球时报:中日两国的**也在影响着外交政策。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宫本雄二: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对中国和日本朋友都说,中国和日本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是正常的,但针对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背景,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要用战略的高度来提升双边关系。其实,主流的中国人并不是那么狭隘。现在很需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2010年,日中青少年交流规模增加到了6000人。每年来到中国的日本游客是350万,中国到日本的游客120万,我们是贸易逆差(笑)。通过年轻人的交流可以消除这些障碍。通过我的经验,我们肯定可以做朋友,没有问题。   环球时报: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过日本,现在日本文化又在影响中国,并使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迅速上升,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宫本雄二:这个问题很简单———日本文化的根在中国。7世纪,日本通过朝鲜半岛拿到了两册汉语书,一册是《论语》,一册是《千字文》。日本在江户时代也有像中国一样的考试,他们要学四书五经,还要学史记。受中国文化深厚影响是日本文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日本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依旧带着中国的因素,所以中国人也很容易接受。这说明,我们有共同的根。   环球时报:从目前的民调来看,对中国持负面态度的日本人还比较多。您如何评价这些年中日民间情绪的变化?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种变化?   宫本雄二:我想先向中国朋友报告一个数据。在日中关系最低潮时,日本民调显示,日本还有超过30%的人喜欢中国,这很不容易。中国在不断发展,日本人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也是我们要去努力的地方。中国的“大国化”,对日本来说并不是消极的事情,这一点我们要多做宣传。这是心态的问题。中国人认为是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其实日本人也认为中国看不起日本人,因为中国一直是亚洲的大国。所以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一些日本人特别愿意看。这一点我们要纠正。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战略互惠关系多么重要。日本和中国携手合作,不仅是为了推动两国关系,也是为了亚洲甚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及发展,这就是战略互惠关系。我们的眼界不应该局限于那么小的地方,我们要看得大一点,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日中关系,我们的很多问题就能够得以解决。现在已经到了两国要共同为世界做贡献的时候了。▲(本报记者 谭福榕 李 晶)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