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偏远乡镇工作者来说,最苦不是工作上的劳苦,而是有家回不得。比如马镇,万镇,花石崖等乡镇,工作人员精力有限,在岗位上辛苦一天之后,根本没心劲开车回家了,何况有些人根本没有车,或不会开车。长此以往,出现以下突出问题:1.单身青年找对象难;2.已婚人士婚姻不稳定,因见面少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解决,日积月累为难以化解的隔阂;3.难以履行养老、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家人有个头疼脑热无法给予及时的照料。以上种种给乡镇工作人员徒增了很多不必要的生活压力和工作阻力,“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多少人还没分配到岗就东奔西跑“找门路”“想办法”留在城里。诸多情况表明,现在乡镇招人难、留人难,交通问题是很大的因素。所以,领导们能不能考虑综合路线,设置乡镇工作人员通勤车?比如区间与全程相结合——马镇至沙峁区间,万镇、贺川、沙峁(马镇)全程,这样就能解决四个乡镇的问题;花石崖、太和寨、高家堡……北部乡镇也类似。对于专职司机来说一天来回合计三四小时不是事儿,但对繁杂任务缠身的工作人员来说真的是心力不济。数十个专职司机即可解决几百上千乡镇工作者的大忧虑,让他们安心服务基层,这个财政支出值不值呢? |
机车男 发表于 2018-10-5 08:02 亲眼目睹一个乡镇干部开车回城赶会议,天降小雨,路况复杂,但为了处理工作上的紧急事情一路边开车边不断接打电话,有时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停靠路边通话。要是父母看到这场景肯定心疼坏了,但某些领导不会,明明是重要又活儿多的岗位,连个助手都久拖不配,不把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当回事。类似的情况怕不是少数吧…… 网络村村通、道路村村通都快要实现了,如果还以十年二十年前的眼光和标准来布局基层工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步恐怕只算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进步罢了,人的进步呢?人的幸福感与收获感呢?建设应该适应人性,关怀人性,包容人性 |
机车男 发表于 2018-10-5 08:02 有的有,有的没有,比如协管员群体,干活一分不差,待遇……有门路的留城里、调城里了,没钱没背景的……如果乡镇开设通勤车,大家没那么介意分在城里还是农村了,就业腐败也会失去市场吧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