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行驶在太中银铁路上的列车在绥德火车站一声长鸣,宣告了一度蒙尘的“旱码头”焕发新的生机,开启绥德“十二五”发展新的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首过去,五年来“天下名州”绥德坚定不移地实施“富民强县”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财增民富 共建共享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高。“十一五”期间,绥德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优化第一产业,巩固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结构趋向合理。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28.5亿元,比2005年增加20.22亿元,年均增长21.7%;财政收入达14500万元,比2005年增加4134万元,年均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达36.35亿元,比2005年增加34.65亿元,年均增长26.4%;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0%、8.9%、71%调整为2010年的25.6%、11%、63.4%。 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绥德通过发展多种产业和劳务输出及落实调资政策,农村群众、城镇居民、干部职工收入稳步增加。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多元,比2005年增加2332元;城镇人口13万余人,城镇化水平近4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5950元,比2005年增加10268元。 在此发展基础上,绥德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残疾、五保等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普遍救助和关爱。“十一五”期间,该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达5400人(次);对部分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全县卫生机构达到33所,村级卫生所(室)508所,人民群众就医保健条件大为改善。 改革先行 项目撬动 “十一五”期间,绥德完成了县冷冻厂、县招待所等10多户国有企业的改制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县乡两级机构改革,乡镇由23个减少到20个,县**组成部门由24个减少到21个。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县便民服务中心组建成立并开始运作。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五年来,绥德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县开工建设重点项目80多个,总投资约100多亿元,物流园区、中角工业园区、城东新区、太中银铁路、包西铁路、榆绥高速、绥德黄土风情园、创卫工程、文化广场、名州广场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2006年以来,全县改造道路888公里,新铺油路592公里;衬砌、维修大小渠道706.5公里,修建梯田5万亩,改造或新增耕地1000多亩;修建和改造学校46所,建筑面积41750平方米,改造牲畜圈舍5万平方米,营造经济林10万亩。解决了10万多人的行路难、10万多人的吃水难题,全县自来水入户率达70.9%;改善和解决了2万多学生的就学条件和上学难题。 教育兴盛 文化繁荣 在大搞经济建设的同时,绥德继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绥德狠抓“两基”攻坚,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收到明显成效。全县教职工人数达到4855人,在校学生5.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7%,青壮年文盲率降到3.7%。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该县深入开展优生、优育、优教三项服务活动,努力争创省级优质服务县,2009年在全市综合排名第一名,前进了4名,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98%,全县总人口为36.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据测算,因实行计划生育,五年间全县少生0.67万人。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邮电通讯、旅游保险和安全生产等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2010年底,全县通电和通电话农户分别占总农户的100%和80%,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9%、90%;2008年绥德县还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唢呐之乡、民歌之乡、石雕之乡、秧歌之乡;历年来在省市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记者 刘晓丽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