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沙漠湖泊陕西红碱淖,水位年均下降20厘米,水面面积从1969年的70平方公里减至如今的不到47平方公里,污染也在加剧——— 没水的话红碱淖旅游就没指望了 □本报驻陕西记者王晓民 前些年,海外媒体披露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景区面临干涸的威胁,不少旅游界人士认为是危言耸听。然而近日记者到红碱淖所在的陕西省神木县采访后方知,这个被誉为“神湖”的著名景区的确遇到了“缩水”之痛。 沙漠明珠鸟类天堂 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界地带的神木县境内,水面近70平方公里,由7条季节性河流汇聚而成,属高原淡水湖泊,总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和陕西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清光绪年间红碱淖还是一片沼泽地,后来由于降雨丰富,积水较多,到1929年其水面已有1.334平方公里。此后水面迅速扩大,1949年水面达到13.34平方公里。1969年红碱淖水面已达70平方公里,最深处为10.5米,平均水深8.2米,总蓄水量5.5亿立方米。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让红碱淖成为鱼类、浮游生物等重要的栖息场所及候鸟迁徙时停歇、越冬和繁殖的地方。近几年,湖中心的红石岛上,每年春秋两季,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来此栖息,场面十分壮观。每年4月至9月,约2万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物种遗鸥,在此栖息。 从沼泽地到著名景区 1958年,神木县成立了红碱淖渔场。由于红碱淖渔业声名鹊起,渔场借势发展旅游业。以杨凤鸣为首的红碱淖养鱼人,以湖面、水产、沙滩、民俗为资源探索发展旅游业,成为陕北旅游业的拓荒者。 由于红碱淖良好的生态景观,近几年到红碱淖观鸟的游客大幅增加,外国专家、学者也竞相前来考察、研究。为此,神木县委县**加大了对红碱淖的开发力度。红碱淖景区环境日新月异,形成了水上观光区、岛屿观鸟区、湖岸旅游区、配套休闲度假服务区四大版块。 目前,红碱淖已是陕北旅游的旗舰和国内著名的湖泊类旅游景观,被誉为陕北高原上原生态旅游开发的明珠,年旅游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 别让大漠神湖以泪洗面 “目前红碱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水资源减少,严重一些讲,面临着干涸的威胁!”神木县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杨凤鸣说。 神木县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红碱淖水面蒸发量与补给量基本平衡,水位基本保持不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受气候持续干旱的影响,红碱淖水位开始下降。 雪上加霜的是,一些地方于2006年在红碱淖上游筑坝拦截了营盘河,2009年又在蟒盖兔河截流并建造地下水库,拦截了红碱淖的两条主要补水河流,综合因素导致红碱淖水位年均下降20厘米,水域面积已由原来的70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47平方公里以下。 更让人心痛的是,有的单位将化工厂、焦化厂的碱性废物堆放在了红碱淖流域区内,致使红碱淖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杨凤鸣说,水位下降、水质污染,让红碱淖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目前红碱淖景区的鸟类逐年减少,丰富的鱼类资源也因此受到了一定影响,红碱淖旅游发展前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从目前情况看,如果不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对红碱淖的水源加以保护,任其随意拦截补给水源,红碱淖终将干涸,红碱淖湿地也将不复存在。 记者在采访时,神木县有关方面和红碱淖管委会都表示,要让红碱淖永远存在,并发挥良好的旅游价值,就必须尽快解决水源问题。杨凤鸣建议,将现已拦蓄的水源开闸放流,恢复红碱淖原生态风貌,并根据湿地保护有关规定,拆除红碱淖周边非法建筑,为红碱淖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千万别让大漠神湖以泪洗面。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