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这怪谁啊 于 2012-12-12 11:37 编辑 楼主科了个普的:托钵乞食 ![]() 托钵乞食 佛制比丘,三衣一钵。比丘,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比丘一词,是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意思是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 钵是出家僧人必备之物,为比丘十八物之一。 佛教认为,出家人的生活就是从托钵行乞开始的,这是因为佛陀教导佛弟子修习正命,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生活必需品,出家人的方法就是托钵行乞,一个僧人若不托钵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出家人。 因此,罗汉寺传授三坛大戒法会在为新戒传授具足戒后,即带领新戒比丘(比丘尼)众托钵乞食,感受一个出家僧人应有的责任和胸怀。 行乞之方法与威仪 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及毗尼讨要卷六载,入城行乞时,道侧而行,左手持钵,次第乞食; 以维持生命为限,心不贪着,故得食时不喜,不得亦不忧,唯以除旧疾,养气力为要 ![]() 托钵乞食的意义 (一)不贪珍味,美恶均等。 (二)为破我慢,于富贵贫贱等家皆无拣择。 (三)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对施与者,他们晓得供养僧宝,是在为自己播种无上的清静福田; 而作为受者,僧侣们则更要食存观想,铭记住:“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的训诫,为成就道业而精进努力。 ![]() |
楼主继续科了个普的---过午不食与一坐而食 首先:过午不食与一坐而食这两个佛制皆由迦留陀夷比丘而出,如下图 ![]() 再次:为啥过午不食 官方说明兼文言文版:迦留陀夷,向暮日入(天快黑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尔时极为暗冥,时迦留陀夷渐渐至长者家,又彼长者妇怀妊,闻沙门在外乞食,即自持饭,出惠施之。然迦留陀夷颜色极黑,又彼时天欲降雨,处处泄电。尔时长者妇出门见沙门颜色极黑,即时惊怖,乃呼是鬼。自便称唤“咄,我见鬼”。即时伤胎儿,寻命终(胎儿命终而堕胎)。是时迦留陀夷归还精舍,愁忧不欢。坐自思惟,悔无所及。--《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民间说法兼大白话版:迦留陀夷比丘,曾于日暮雷雨交加之时,入城乞食,一孕妇见而惊怖,误以为鬼,以致胎堕;由此,佛遂立过午不食之制。 神木本地方言版:从前有个人,因为长的黑,过了中午后去跟人家要饭个来兰,正如打雷下雨,结果活生生把人家怀孕的女施主给吓的孩子么兰。悲剧了,那个人羞愧的不行,因此,以后奏不让下午过个要饭个兰。 最后:为啥一坐而食 官方说明兼文言文版: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告诸比丘:过去久远诸佛世尊皆一作而食。诸声闻等亦一坐而食。正使将来诸佛及弟子众亦当一坐而食。所以然者,此是行道之要法,应当一坐而食。若能一坐而食,身体轻便,心得开解。心已得解,得诸善根。已得善根,便得三昧(三昧者,正定也,因戒生定,是谓正定。若不能持日中一食之戒,而言已得念佛三昧者,无有是处)。 世尊告诸比丘:我专一坐而食,汝等亦当一坐而食,今汝等日中而食,不得过。 何谓比丘一坐而食?意为:比丘中餐can系坐而食,令满足。更无坐食。设未满足,有因缘起者,亦无更坐再食之理。故名一坐食。若复起身,再坐而食者即成犯戒也。 民间说法兼大白话版:迦留陀夷比丘在经历了过午不食之事后,召集一众比丘,约定了一坐而食之佛制。理由有二:从前诸佛已形成一坐而食的习惯;一坐而食可解心结,进而得善根,再至得三味 神木本地方言版:从前有个人在发生了一桩悲剧后,跟众多和尚开了个会,说是要以后大家一打一坐而食,至于为甚,这是因为以前老先人奏是这么个做的,而且你一坐而食的话有一各多好处,所以奏这么个吧,我都已经这么做了,大家要是跟我做的不一样,那奏是犯戒了,后果很严重滴。 |
补充一点佛的其它基本常识 只要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于世。要是无人行头陀行,佛法就灭了。 头陀是梵语,翻译为‘抖擞’,即是打起精神,勇猛精进。头陀即行苦行,有十二种苦行,如下: 衣 1、著粪扫衣。什么是粪扫衣?即是一般人已经不要的衣服或布,丢在垃圾桶,出家人将这种衣服捡回来,洗净制成一件衣服。穿这种衣服有什么好处?好处很大。令你自己没有贪心,不爱好的衣服,穿上这种衣服令你心理很安静,减少贪心,也令其他人无贪心。你若穿上最好的衣服,其他人会生一种羡慕心,再由羡慕而生出嫉妒心,由嫉妒心就生出贪心,然后生出盗心。若穿粪扫衣,就没有人会来偷你的衣服,这对你有好处,对其他人亦有好处。亦即是现在出家人所穿的破衲衣,出家人亦称‘衲子’,即是言出家人穿破衲衣。 2、但三衣。即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只有三件衣、钵、具。为什么只有三衣、钵、坐具?这亦是叫人常知足,勿贪多物质。 三衣: a、大衣,有二十五条,一百零八块,此种衣是讲经说法,入皇宫时所穿的。 b、七衣,即七条衣,是礼忏拜佛时所穿的。 c、五衣,即五条衣,是执劳服役,出入往返,迎宾待客时所穿的。 食 3、常乞食。常托钵乞食,自己不举炊。 4、次第乞食。即一家挨著一家乞食,不是说避免到贫穷人家去,而到富有人家去乞食。要一家挨著一家,一天化七家门口。若七家皆无供养,则那一天就不吃饭。不能拣择,要平等乞食。不可像须菩提和大迦叶尊者有分别心。大迦叶尊者专向贫穷人乞食。因他想贫穷人太可怜了,若不种福,来生就更穷,于是他专门向穷人化缘。而须菩提就专门向有钱人化缘,不向穷人化缘。他亦有其见解,他认为:‘富人若今生不种福,来生就会穷了。’各讲各的道理,佛就骂他们是阿罗汉心,不平等化缘,有分别心。 5、日中一食。即早晚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时到十二时)才吃饭。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持午是早上吃,晚间不吃。若是早、晚、中午皆吃,这叫能吃,就像受戒时,问:‘能持否?’答:‘能吃。’(吃与持音略同)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来修行,因为中午是佛应供的时间。早晨是天人吃东西,过午是畜生吃东西,晚间是饿鬼吃东西。出家人为何晚间不吃东西?因为晚间吃饭动筷子时,饿鬼会来抢吃东西,可是食物一到口中,就变成火,因而生出嗔恨心,而令出家人生病。故出家人晚间不吃东西。 6、节量食。即不要吃太多,若吃太多,肚子无地方存食物,故要作很多工—常跑厕所。 7、过午不饮浆。浆即是苹果汁、橘子水、牛奶或豆浆。过午之后,真正行头陀行的人,就不饮浆,有的人只修一种头陀行,或两种、三种、四种,或行全部头陀行,皆是量力而为。 |
住 8、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翻译为寂静处,即是人烟稀少,无杂乱声音的地方,所谓‘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好像人看见好吃的东西,贪欲就生出来。耳朵不听很多杂乱的声音,心中就不生烦恼。在寂静处容易用功修行,易悟道。 9、树下住。修道人在树下住,但不超过三宿,住了两宿,就要搬家,为什么?你要是住了三宿,就有人来供养。因为行头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得到好的供养。 10、露天住。即是露地打坐。 11、冢间住。即是住在坟墓旁边,令自己有一种警惕心。‘看!那儿有死人,若不修道,以后我亦会像他一样,我还是赶紧修行。’可以对治放逸。在坟墓旁边住,就不会懒惰懈怠。 12、搚不著席。即是常坐不卧,不躺著睡觉,如此才能用功修道,而不懒惰。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