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生活在比较落后的农村未庄中,其是一个身心被社会所迫害的思想麻木的农民形象。阿Q没有家,没有土地,通常都是干短工苦力活获取收入的,由于受到严重的剥削,所以实际上生活的极其落魄。即便如此,阿Q也没有认识到自身悲剧性的地位,通常使用着“精神胜利法”迷失在自我幻想与安慰中。可以说阿Q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自尊自大以及自轻自贱等特点,是当时特殊社会背景下十分普遍的民众性格特点。阿Q所处的阶层地位使其对于革命活动是比较支持与欢迎的,不过由于自身的愚昧,对于革命的认识不彻底、不全面,盲目的支持使其最终还是被篡夺革命成果的封建阶级处决掉了。鲁迅想要通过这种“揭露痛楚,引起救治”的形式,经过文学艺术的刻画,向世人说明:就算是阿Q此类的基层劳动者,在懵懂的情况下也表达出对于革命活动的向往,这些基层人民群众也拥有着革命的潜能。农民可是说革命的关键性力量,如何激发农民群众的革命意识是十分关键的。《阿Q正传》向读者直观的表现出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冲突以及“精神胜利法”出现的缘由,批判辛亥革命脱离农民群众的不现实性,所以革命不彻底,也表达出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认识与观念。![]() ![]() ![]()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