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乐,安全第一,随着中小学陆续放假,学生溺水事故也进入了高发期。 7月7日,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6名学生(年龄在15至16岁之间)在黄河堤坝内玩耍失联。永济市人民政府官网消息,7月9日早7时34分,在距离事发地点1公里处回流湾附近,又搜寻到1名失联学生,已无生命体征。目前,已搜寻出2名失联学生,善后工作正在妥善处置,搜寻工作还在继续开展。 随着炎热的夏天到来,每年因青少年儿童游泳或玩水导致溺水身亡的惨痛事件时有发生。溺水死亡,已是孩子的头号杀手,防溺水教育已刻不容缓。 为做好预防学生溺水事故有关工作,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做好防溺水工作。 (点击图片放大) 据统计,溺水已成我国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死因,全国每年约有5.7万人溺亡,其中14岁以下的占比高达56.58%。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迫切希望各位家长把孩子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切实履行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与监护职责,不管您有多忙,时刻把孩子的安全教育放到首位,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现将有关知识提醒如下: 预防溺水,家长应知道 发生溺水死亡的原因 1、在水边玩耍 2、下水摸鱼 3、捡落入水中的物品 4、擅自下河玩水 5、三五成群结伴游泳 溺水事件的高发时段 1、放学后 2、周末 3、节假日 4、暑假期间 孩子出门,家长应做到“四知道” 1、知去向 2、知同伴 3、知归时 4、知内容 防溺水“六不准”原则 1、不私自下水游泳; 2、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4、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5、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警惕这些溺水高风险地点 游泳时要注意 1、下水前要先热身,避免手脚抽筋 2、全身淋水,适应水温 3、不要逞强,不熟悉水性要带上游泳圈 4、禁止私自去深水区游泳 5、身体有任何不适马上上岸,或者及时求助 以上这些防溺水安全知识,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牢牢记在心里,践行在行动中。 溺水后如何自救和施救 家长与孩子应掌握有效的溺水自救和施救技能,这样,一旦不幸溺水,孩子们才能在溺水危机中,最大程度地争取一线生机。 自己溺水 1、保持镇静,不要慌张,全身放松下来,不要胡乱挣扎; 2、尽量调整身体,头部后仰,露出口鼻,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大声呼救; 3、如果身边有漂浮物,尽力抓取,争取自救; 4、被营救时,听从指挥,不要去抓抱营救者的手、腿、腰等部位; 5、如果游泳时突然抽筋,正确的自救方法,务必牢记。 游泳时不同部位抽筋的处理方法 (1)脚趾抽筋:将腿屈曲,向抽筋反方向用力将脚趾反复拉开,扳直。 (2)脚掌抽筋:迅速用手扳起脚尖,使足背屈,另一手用力按揉脚掌抽筋部位。 (3)小腿抽筋:最常见,缓解方法也较多,这里介绍其中一种手法:先吸一口气,仰浮在水面上,用抽筋腿对侧之手握住抽筋腿的脚趾,并将其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另一手掌压在抽筋腿的膝盖上,帮助小腿伸直,促使抽筋缓解,也可以将足跟向前用力蹬直,同时用一手握住抽筋腿的脚趾并朝足背方向扳拉,另一手轻轻按揉抽筋的小腿肌肉。 (4)大腿抽筋:大腿与身体成直角并弯曲膝关节,然后用两手抱着小腿,用力使它贴在大腿上并做振颤动作,随即向前伸直。 (5)手指抽筋: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张开后,又迅速握拳,如此反复数次,至解脱为止。 (6)手掌抽筋:用一手掌将抽筋的手掌用力向下按压,并做振颤动作,直至缓解为止。 (7)手臂抽筋:将手握成拳并尽量曲肘,然后用力伸开,如此反复数次。 (8)腹肌抽筋:较少见,但危险性极大,应立即呼救,做收腹挺胸动作,并赶快上岸,仰卧,尽量伸直躯干。凡抽筋通过以上方法仍不能缓解者,应一面呼救,一面用健肢做打水动作游到岸边,上岸后及时擦干身体穿衣保暖再进行按摩处理。 他人溺水 切忌:不得擅自下水施救,不得手拉手搭人梯施救。 如何施救: 1、及时向家长求救,拨打120、110; 2、向溺水者抛掷救生圈、木板等物,让溺水者可以浮出水面,等待救援; 3、利用竹竿和长绳营救,自己趴下避免被拉下水。 这些认识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孩子溺水后会大声呼救挣扎 青岛救生协会会长王超说:“孩子溺水时,在水里抬不起头来,他就无法呼救,喊不出声。” “手也伸不起来,因为往上一伸手,就往下沉,大人就会以为,他在里面戏水。” 所以,当你看到孩子在水中很安静时,就一定要过去托他一下,看他到底是不是在玩,也许因为你这一托,孩子的命就保住了。 误区二:孩子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有一句俗语: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正是因为会游泳,所以会麻痹大意,轻易下水,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那些不会游泳的,就不会下水,哪怕下水也会带好游泳圈,反而更安全。 误区三:游泳技术好就可以独自救人 有些溺水者已经失去了意识,当有人施救时,会因为求生意愿本能的用力抱住施救者,如果挣脱不开,不仅救不了人,自己也会送命。 误区四:上岸了就不会溺水 在美国,一个小男孩和父母去游泳,晚上回家之后,说自己肚子疼,上吐下泻,肩膀也疼。 被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是溺死的。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干性溺水”,比较专业的解释是:受到强烈刺激,例如水或者是惊吓,过度紧张,导致喉头痉挛,结果声门关闭不能正常呼吸,窒息而亡。 所以,孩子在游泳时,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如果孩子呛水,尤其要重视。 游泳结束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孩子有呼吸困难、嗜睡、痉挛等症状发生,及时送去医院。 请各位家长一定要重视 适时向孩子传授预防溺水知识 不断加强孩子安全意识 防止溺水事件发生 内容来源:智妈说、澎湃新闻、新闻坊,消防安全教育平台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