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路过的朋友 于 2022-6-21 08:54 编辑 ![]() 沿石店路向北而行,到石峁岔开始向东上山,不一会儿就可见南营堡。远处山大沟深、万壑纵横,摩崖石刻及杨门寨连同近处的浣沙涧和杨家将铜塑,可让人联想到杨家将曾在此安营扎寨,留下精忠报国的故事。 杨城村有悠远的历史渊源和浓厚的文化积淀,历史上曾有无数先贤曾来到这里实现抱负,书写名篇,留下极其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历代杨城人也是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灿烂。
![]() 行走在杨城村,可见黄土深厚,群山广阔,长城威严,更有层层窑洞尽显温馨。 窑洞是杨城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利用改造黄土的智慧结晶,也是陕北风情最明确的展示。
![]() 在杨城村的群山间,窑洞错落有致、布局极简,似点点星光洒于山际间,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通过窑洞,也可以联想到一个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及几代人在这里用心生活的场景。 时至今日,每当夜幕降临,杨城人依旧会坐在院墙边,细数曾经“三孔石窑一院墙,有吃有穿光景强,黄酒窝窝暖柴火,团团围在炕上坐。”的日子...... ![]() 杨城村地处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在穷苦的过去,人们依山势修建窑洞作为民居。因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且拱顶相较于平顶承重能力及稳固性要好,所以村里的绝大多数窑洞均是拱顶。 在杨城村,土窑是最早的民居形态。 杨城人新修土窑前必看地势方向,还要择一吉日。修建时,村民之间一直有互相帮工的习惯,修建过程中,有挖地基、做窑腿、拱旋、过窑顶、倒旋土、垫脑畔、安门窗(窑洞的门窗多用柏木)、盘炕、砌锅灶等工序。 ![]() 常年居住在杨城村的白增学老人提及修土窑,就会回忆起最有趣的暖窑场景:“住新窑乔迁时有暖窑的风俗,关系要好的村民们会带着好吃的东西,来到主家贺喜。多数是小坛子里盛来一些黄酒,最稀罕的就是南乡的红枣和葡萄干。对此,主家更是要拿出全部的殷勤款待庄邻。”
![]() 多少年来,修窑是家中大事。 改革开放后,农民逐渐富裕,杨城村大多数人家开始修建石窑。 修建石窑主要以石块和沙土垒砌,杨城村石料富足,村民们皆是就地取材,结伴上山去山崖间取石材,然后由几人合力搬运回家,再请手艺精湛的匠人将石料按尺寸凿方凿弧进行打磨,砌面讲究缝隙横平竖直,窑面整体平整,拱圈圆缓,虽然简单,却也磅礴大气、设计巧妙、施工严密、布局合理。
![]() 窑内用白灰粉刷墙面,用磨光的石板砌锅台,围炕沿,显得结实美观。石窑口一般都是大门亮窗,窗棂图案有简有繁,花样多变,样式多由本村的木匠巧妙设计。 当时,在材料、资金、人员充足的情况下,箍建三孔窑洞从建筑到入住最快都要两个月。但由于修建所耗费的人力、财力相对较多,大多数村民修建一处石窑院少则一年,多则三四年。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神木区域煤矿开始发展,烧砖建窑愈显方便,店塔镇办砖厂成立,周边随即开始兴办小型砖厂、建筑材料厂。经济条件逐渐好转以后,杨城人逐渐开始修建砖窑洞。砖窑由砖和灰浆砌成,美观整齐,备料易、施工速度快,但造价相对较高。 在当时,村里流传着:“三眼石洞出面面,砖砌围墙一圈圈,花果林木一片片,瓷砖炕围花边边”的俗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窑洞已经逐渐淡出杨城人的生活,绝大多数已然被废弃,仅有部分残存的土窑还隐藏在沟壑间,继续力挽狂澜,用力书写着自己的曾经。
![]() 如今,窑洞随着杨城村的发展逐渐改变形态,村内也出现了许多瓷砖贴面、油漆门窗的新窑洞。窑里窑外装饰一新,窑内布局多样,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自来水应有尽有,小院宽敞漂亮,人居环境更加舒适。 ![]() 在这样的衬托下,部分土窑、石窑、砖窑,依旧在以最精神的姿态,挺拔在五指柏周围,与这棵千年古松一起,在高楼大厦之间争比高低。 ![]() 黄土高原用几千年形成了千沟万壑,成就了沧桑巨变,在时间的洪流中,多少故事沉积在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造就了这座村庄辉煌的历史。时至今日,关于杨家将忠勇的故事依旧以一股恢宏之气笼罩着杨城大地。 在杨城村,窑洞竟也在原始与现代、实用与美观之间求得平衡和交叉,折射出杨城窑洞的独特魅力。在这里世代生长的杨城人,也同窑洞的发展一样,紧跟时代的脚步,创造着具有杨城特色的历史、文化、故事。 ![]() 曾经,杨城人住在窑洞,在这里过着酸甜苦辣、有滋有味的日子,思考着如何离开这土生土长的窑洞,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现在,杨城窑洞凝聚的,是杨城人的家庭空间和文化气息。窑洞代替人们在这里站稳脚跟,不管多么落寞,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顽强的繁荣,这些窑洞都是历史的见证,与新建的种种景区元素比起来,杨城的窑洞,也是杨城绝美风光的一部分。 来源:店塔镇人民政府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