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一种味道,一种乡愁,一个向往。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一座城市的旅人,一种味道便可以告慰心灵。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洒下,唤醒了沉睡中的城市,弥漫的烟火气息勾起记忆深处的感动与温存。非遗美食,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怀,它们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和生活方式,传承着一方文化。 在榆林这片美食江湖中,有一些美食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堪称“舌尖美味”,很多独具特色的美食或者其制作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无数老饕们念念不忘的美味。今天,让我们“尝”其味道,品味其文化,来一趟“舌尖旅行”,去感受舌尖上的“非遗美食”。 清涧煎饼:色如白雪 薄如蝉翼 靖边剁荞面:面条爽滑 手艺精良 靖边剁荞面用特制的剁面刀剁面条,虽为手工剁面,但其对剁面人的刀工十分考验。先将荞面和好揉团擀至薄片,然后提臂悬肘,双手持握刀柄,同时用力向下剁面,一剁一拨,动作准确匀称。虽手持笨重的剁面刀,剁出来的面条却十分轻盈,细若粉丝,整齐如机制挂面。每一位剁面人早已将此项手艺练就的炉火纯青,刀落面案“噔噔噔噔”急如雨点,面条随刀起落如银丝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将剁好的面条天女散花般的撒入锅中煮熟捞在大碗中,浇上酸汤或风干羊肉汤即成美食。 府谷黄米酸粥:色泽金黄 风味独特 黄米酸粥是以黄米为主料,经发酵和熬煮而成的府谷传统风味美食。酸粥的做法看似简单,却不易掌握,要做到恰到好处则更难。其一是发酵时间不够,则浆水无鲜香味;若发酵时间过久,则浆水太酸难以入口。其二是火候的把握,熬成的粥不能太稠或太稀,要黏稠适中。行家里手做出的酸粥,观之米粒饱满,色泽金黄、浆如蛋清、枣红色艳,入口微酸带甜、滑黏美口,后味清香饶舌,风味独特。 神木粉糊糊:酸香可口 香醇浓郁 粉糊糊也叫粉浆饭,是神木特色吃食,神木人的牵肠挂肚。粉糊糊需要将绿豆用石磨打磨成浆,经发酵后再用慢火熬煮。熬煮时需注意火候,不停搅拌,根据个人喜好加入小米、大米、豌豆、麦仁等,大概1小时就可起锅。最后,佐以热油炝炒过的葱花、香菜或者酸菜、肉酱等辅料,一锅子粉糊糊便可新鲜热乎的登场了!质量上乘的粉糊糊味道微酸可口,稀稠适宜,米豆绵软。 佳县包头肉:鲜嫩爽口 肥而不腻 来佳县必吃的一道菜,就是“包头肉”。佳县“包头肉”是用猪头肉、猪肘、猪皮、瘦肉加上调料等熬制而成,待其冷却凝固在一起,切为薄片加以特制汤料,即可食用,尤其以下酒为佳。熬制过程中用料十分讲究,做好的包头肉肥廋相间,鲜嫩爽滑,酸香浓郁,质嫩爽口,令人回味无穷。 榆林豆腐:白嫩细腻 香醇可口 豆腐在榆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美味而名扬天下,无论是榆林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对其赞不绝口。明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巡视榆林,地方官将豆腐上供,武宗食后,称赞不绝,叹为京城御厨所不及,在榆每日必食之。在传统制作过程中榆林豆腐以当地优质黑豆(黄豆)为原料,经过炕晒、脱皮、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压制八道工序而成,经独特工艺制作而成的豆腐白嫩细腻,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榆林豆腐细腻柔软却不脆弱,刀功了得的师傅可在豆腐上刻画出栩栩如生的画面,乃榆林豆腐一绝。简单的清水榆林豆腐、凉拌豆腐、小葱拌豆腐等,都可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味道。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