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散文研讨会在神木召开 3月15日,由神木县文联、神木县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塞北散文研讨会”在神木召开。神木县40多名作家、文学爱好者参与了研讨会并进行研讨。 研讨会上,塞北首先就自己的散文创作情况向与会人员做了介绍,并再次阐述了自己的写作观“人家写过的不写;应景的不写;溜须拍马的不写,无感受或感受不强烈的不写;自恋自怨的不写。”三十来年,塞北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近些年来出版了《大地的年轮》《聊瞭陕北》《塞北诗选》等作品9部,相继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获奖50余次。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榆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德艺双馨的优秀文艺家”称号获得者。 研讨会上神木作家先后发言,就塞北散文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出了较高的评价。他们认为塞北散文的特色是:情感真实、语言质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文章结构严密、文字精炼;作品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彰显出时代精神。 塞北:关于《塞北散文选》的一些说明 我的第一篇散文作品《喊山》,于1985年首发在榆林地区文联的《塞上柳》杂志,1986年又在甘肃《飞天》杂志发表,至今一晃已是30年了。 在这30年间,我先后创作发表了百余首诗歌,百余篇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出版了9本专集,获了30余次奖励,参加了省市召开的文学会议数十次,组织文学活动数十次,活得还算是轰轰烈烈。 但最重要的是我经过这30年的历练,从一位文学爱好者、一位总想着成为鲁迅、巴金等文学大师的功利主义者,渐渐回归到了普通人、思想者的行列,由此便少了先前的浮躁,多了今天的坦然,我觉得这一回归,意义非凡。 这本《塞北散文选》,是我从各级报刊发表的散文中精选出73篇编辑而成,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正式出版发行,也算是对我30年散文创作的一个小结。其中《思想的野草》(节选)获得过中国散文学会2012年全国散文论坛一等奖;《一浪一浪的恐惧与愤懑》获得过《中国作家》举办的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奖;《向日葵》获得过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奖;《高原的眼睛》获得首届中国西部大生态文学奖;《喊山》《牛歌》《咆哮的河》《高原的眼睛》《向日葵》《生命的河流》等多次入选《中国西部散文选》《陕北百年百家文艺经典》等书中,个人认为算是好中选优,不至于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 《陕北》杂志的“陕北人文地理”和《延安文学》的“朔方星空”栏目,分别为我编发过散文专辑。我在《我的创作观》中这样写道: 尽管莫言获了诺贝尔奖,还用这笔丰厚的奖金在首都买了房子;尽管不少自称或互称“大家”、“大师”甚至“泰斗”的码字专家们奇妆异裹,人模狗样地招摇过市;尽管陈忠实老先生用凝重的笔写下“文学依然神圣”几个大字,但我辈认为,在当下,神圣的文学虽依然神圣,但比较稀缺,而拥有大量读者的文学不但不怎么神圣,甚至如娼妓、如小丑,让人围观之后,丢下一地鄙视。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坚持搞文学创作? 因为我喜欢文学,搞了半辈子创作。我不知道,如果不弄文学,我还能弄什么?况且,好端端的文明阵地眼瞅着就要被丑恶占领,我辈哪能轻言放弃,临阵脱逃! 因此,我如一条山野小溪,咬着牙关前行,唱着歌儿前行。 但我创作的速度却放慢了许多。我知道人们都很忙,我必需挑选最好的东西奉献出来,才不致浪费人们的时间。 我给自己定下了不少规矩:人家写过的不写;溜须拍马的不写,无感受或感受不强烈的不写;应景的不写;自恋自怨的不写…… 写文章如同开饭馆。我努力使自己的饭馆干净整洁,饭菜绿色环保,色香味方面保持地方特色。 我的饭馆很小,饭菜品种也不多。我不以营利为目的,只为交友,只为人生价值,只为人们活得更自在、更美好。 这样说来,文章我还是会一直写下去的,而且会精益求精,力争将算好的、算实惠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单振国:通接地气,泥土芳香 我认为塞北的散文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生活质地,在今天看来,他前二十多年的作品,就通接着地气,牵带着泥土的芳香,把我们能够长久引进到他对陕北描摹的、具有特色的情境中,给我们以文学的享受;二是具有教强的思考意识,他力图让自己每一篇作品都留下思想的印痕,由此就使他的散文作品有了重量,有了火花。如《望长城》《朋友》《信念》等作品。三是具有杂文品质。也许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塞北的批评精神应该在神木、乃至陕北文坛是独树一帜的,这种精神在他的散文中不由自主的融入进去、并表露出来,如《人类》《领导人》《我们需要的钱太多》等,今天在高唱和谐、相互吹捧、竞相恭维,不想惹人的社会风气下,这种文学的批评精神就显得有为可贵!我们真应该学习!四是具有硬度和力度,这不仅体现在他散文的情感上,也体现在他的散文语言上,他的散文语言干净、刚毅、直率,也不失优美,我是欢喜的。 梦野:独词成段、独句成段 塞北将散文的领域开拓得很广阔,以陕北为圆心,以视线为半径,天地万物,远走的历史,行进的现实,不可知的未来,都在他的笔下。他的散文里,讲究简洁,形式上与众不同,独字成行,独字成段、独词成段、独句成段的现象大量涌现,这是他行文的一个节奏、调式、章法,读上去有空间感,有强调意味,是对力量的一种召唤。在拓展意境和升华主题方面,他的一些作品,带有总结的成分,看上去概念化了一点,行政化了一点,但同样能帮助读者审美、解读、体会,文学的功用也显现出来了。 党长青:刚阳之美是塞北散文的特色 塞北的作品大多从自然的深层梳理到社会恶腐现象的针砭,直至到人性善恶折光的剖析,暴露出思考的不凡和智慧的另类归纳。他的文章内容上没重复,篇篇翻新,思想火花四溅且独立于铁锭上任读者的时许去捶打,之后欣赏者有了再次的阅读成形。寓意多变直奔主题,有油画的粗粝和立体感觉,也有摄影的细腻光线和飘移色彩的流动,空间感既历史又沧桑,时间观既现实又辽远。 破破:一位形象丰富而深刻的作家 塞北先生是一名是非分明有坚定立场的作家,他更是一名流露出深刻形象的作家。古人说,文如其人。在塞北先生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通读他的散文,我发现,他是一个不自恋的人,博大、自重、节制,富有探索精神。他的散文,涉猎的题材非常广泛,从古至今,上到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从花鸟草木到世道人心。格局很大,视野很开阔。思接千载,心连宇宙。所以,我说他是一个博大的人。他写世间那么多的事物,唯独很少写自己。这种旁观的、不将自己往里摆、不以自己为主要书写对象的写作态度,首先表明的就是,他绝非一个自我为中心的人。 惟岗:我对《思想的野草》单行本抱有热切的期待 塞北简洁,清晰的表达背后,佐证了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认知,他以迅疾的理解力和自控力让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轻松就能跃然纸上。在《真主和耶稣》中作者虚拟了自己去询问至高无上的两位神灵的场景和对话,在简短的对话中,不仅说明了世界当下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不是仁爱的上帝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抛弃了爱,抛弃了善良的人性,让人陷入沉思,让人明白,要想和平友爱共存于世界,必须怀有爱才能实现。《负重的疯子》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对一个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疯女人进行描述,越来越弯的腰,两大袋子石头,砖头,树叶,烂纸,疯女人的反抗等这些生动的意象,在这种自然的描写中充满寓意,我能体会到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涌动在他内心的激情,他对每个人生存现状的反思,并且不言而喻的告诉人们要获得自由,快乐的生活,必须放下过多负累。同样也达到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艺术境界。 刘厚伟:柴静的良知,庄子的智慧 在神木这样一个拜金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塞北先生“不畏浮云遮望眼”,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文学这块圣洁的土地上,高举神木的文化大旗,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兀兀穷年,焚膏继晷,根植乡土,佳作叠出。由此我想到了央视前主播柴静,她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良知,自费拍摄了一部环保纪实片《穹顶之下》,这和塞北先生《思想的野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他的散文《我害怕》中写到“我得了恐惧症,成天生活在提心吊胆中”,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生活在提心吊胆中呢?其次是敬佩他如庄子一般的思想和智慧。《思想的野草》系列散文大多篇幅短小、语言凝练,但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可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比如他的散文《负重的疯子》、《人类》等,都是简洁明了,以小见大,将人性的虚伪、自私、贪婪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将人情世故、世态百相刻画的入木三分,体现了作者崇尚庄子“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终结关怀。 青柳:诗性的表达 塞北的散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表现在作者身上,是他对陕北历史、人文、自然等一系列事物的重新审视与感受,也因此他将这些事物提升到了人性和美学的层面,塞北的语言大气磅礴,但又朴素自然,他的出色之处表现在他对具体事物书写的诗性上。提炼得极好,却不使其干巴得只有筋骨,而是有筋骨又有肌肉,肌肉在外而筋骨在内。这需要作者内在的美学选择、丰富与锐敏的观察、圆润地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夫。 温亚洲:写作是对社会深刻的反思 我和塞北先生交往已有30多年,看的最多的是他写的报告文学,读他写的第一篇散文是《喊山》。近年来,由于工作关系和爱好缘由,我们往来频繁。从他散文作品来看,我认为他先期的散文以写意居多,如《喊山》、《高原的眼睛》、《牛歌》等。后期则是以写实为重,如《思想的野草》、《一浪一浪的恐惧与愤懑》等系列作品。从这些散文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运用文学的笔触,对社会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和剖析,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牛彦雄:无所畏惧地去弘扬真善美 “思想的野草”篇幅都不长,但辞约而意丰,很多篇章意味深长。最喜欢《负重的疯子》,一篇小寓言,说尽了每个人的人生,一生都放不下的名和利,以及各种各样的琐碎烦扰,其实都是废品,对生命毫无意义,很多人到死都为这些无谓的废品满足着,也有一些人,直到死才明白,原来一辈子都为废品活着。文学应该做什么,文学能够做什么?这是个大课题。但至少有一点不用怀疑,像塞北这样,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海力布,无所畏惧地去弘扬真善美。 李强:文学重在于精神指引 塞北的语言精简,遒劲不失豪迈,文章叙事明白、表达清晰,能够将思想很好的融入文中,有一些不失为经典的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以《思想的野草》为代表,其次是《一浪一浪的恐惧与愤懑》。优秀的作品总是具有同样的品质,即指引作用。而这种指引作用不仅包含积极、明确的指引,也包含被迫的指引,如让人们发现自己的丑陋、肮脏、阴险,从而使人们对自己的行径感到愤怒、羞愧,进而厉行奋上。 十指为林:思想立场介于情与物的交锋 塞北最精美的散文我认为当属《山行》:“就在你放松了浑身的关节,打算就此倒下时,却突然瞧见前面不远处,于苍苍茫茫的群山间,有一丛树,如旗在招展。”人生如登山,步步是艰辛,无论是在山底还是山间,无论再苦再累,你都会看到那满满的希望。文章《山行》,我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好散文,她隽永、娟秀,给人启迪、满含智慧。 郭瑞霞: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黄土气韵 塞北的散文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黄土气韵。通过对陕北特色的景物黄土高坡、民俗风情民歌、腰鼓等等的深情描绘,给于我们很亲切的感觉,这些都通过了塞北老师的精心酿造。《喊山》里这样写:“你要被无声的高原征服,你想以歌的形式向高原宣战,又觉得任何一种曲调都不能表达你心的力度,末了便只化作一声无言的呐喊。”我很佩服这种表达方式,我也写散文和诗歌,总觉得肤浅,写出来的东西不能真正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我常常自责,深感力不从心。读过塞北老师的散文以后,就感觉把我想要表达的话通过文学的辞藻表达出来,很有深度。 漠风:思想的歌者在高原自由歌唱 读塞北的散文总有一种无声的力量撞击着我,那就是他的思想,他能用一种简洁的语言说清事实,看懂人生,他巧妙的利用《易经》的六十四卦阐述了人的一生,从出生、成长、处世再到入死简洁而明了。在《思想的野草》一辑中,他用短小的篇幅向我们展示出了世相百态。在作品《新疆羊》中他这样写道:导游小姐还特意自豪地说:“我们新疆人对羊是友爱的,不像你们内地人那样野蛮。”/我相信他们对羊说话时的真诚态度。/但羊被摧残、宰杀、吃掉,也是活生生的事实。很简洁的语言,一语说出生活的事实。 王宁:作家要有对的起读者的责任心 塞北的作品格局并不大,也没有所谓的史诗性,但对个体命运近乎偏执的关怀,以及在情感刻画方面的极度用心,使得他的文字能够穿越时代,感染到不同文化下的读者。塞北的创作走向是清晰一致的,无论《剪刀下的境界》《西津寺的柏树》《流泪的蜡烛》还《负重的疯子》,他都是在执着地寻找自己,他的其他作品,大概多少也都有这样的倾向吧。一位作家的写作秘密,其实是无需公开的,作品本身已经暴露了写作者的全部内心,“寻找自己”成为塞北写作的强大动力,或许也是能打动我们内心最最重要的原因。 刘咏:事尽人事,随缘而安 塞北是一个事尽人事,随缘而安的人,但在任性的求真与完美上,他是有遗憾的,这种遗憾有来自地域的尘封,也有来自砥砺的绝限。关于对陕北大地上人性和理性的思索,塞北可以说是欲壑难填,他要思考的东西太多了,此刻他恬淡的心里实在是不能再平静了。于是他如是说“对于大自然的每一个生命,天父地母总是满含爱意,细心呵护”。《易经与人生》就是对生命与生活在陕北大地上万物衍生的卜辞。 王永耀:作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发表意见 作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发表意见,而是揭示真相。塞北立足于陕北,将视野延伸至外界,站在时代的高点,关注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赋予其道德和人文关怀,比如散文《负重的疯子》,并以血泪般的文字大声疾呼人们尊重自然宇宙的最高法则。他在散文《思想的野草》《一浪一浪的恐惧与愤懑》中,对人性、道德、贪婪、腐败、欺诈、奢靡、暴力等社会邪恶现象进行了批判、揭露,以一个作家肩负的责任,唤起人们已经缺失或正在缺失的某种良知。 李建德:一位感性的思想家 塞北不仅是一位生活的智者,也是一位感性的思想家,他细心地、谨慎地在黄土高原上耕耘着,思想像野草一样疯长,“参天的西津寺侧柏拥有破石而出的力量和直直向上的勇气”、“生命只有一个春秋的向日葵,不但没有担忧生命的短暂,而是奋力的生长,并把头颅朝向太阳”……塞北一针见血地告诉你真相,让你真知灼见地感知到人性的卑微、无为、欺诈、贪婪、忠诚、善良;人类社会的道德、文明、和谐、大爱、奉献。像这样直抵真相的文字,在塞北的散文中比比皆是,处处透露着思想的光辉。 闫萍:作家要有博爱之心 我最喜欢塞北的《负重的疯子》、《斗牛》等,篇幅简短,但认识是深刻精到的,直达现象本质。这种思考、认识不是直接写出来,而是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有担当,叙述的语言客观而平实,但是读完的时候,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吸引你进行积极的思考——一种几乎是自发的思考,你还没弄明白你是怎样被指引,或者无暇顾此,因为你已经及彼——与作者高度统一的看法、认识已然横亘在你面前! 郭少艳:朴实是散文语言的化境 言语朴实可是极具感染力,写的精致,散文当中原生态的自己,《山行》寻找南峁,突然冲出一只气势汹汹的狗,吓了一头汗不敢向前,这时候洼上探出一个小小的脑瓜儿,六七岁的娃娃叉着腰在梁上喊,回来,你个挨刀汉,挨千刀的,来源于千刀万剐,形容罪恶重大,死也不能抵罪,可是比起你个挨千刀的这样恶毒圆滑的调侃话,挨刀汉,这个词更可爱,就这一个词就有很丰富的信息,小娃娃很爱自己的狗,这是他们家的一员,这是山峁中和谐的家庭关系,小娃娃呵斥自己狗,说明对作者没有敌意,这是陕北话里温情的打招呼方式,比起你好,hello,你找谁啊,这样的问候语更朴实,在真诚的语境下,方言土语包括粗话也有了存在的价值。言语生动令人莞尔一笑。细节非常生动,也很丰富。 刘思源:诗一般的生命内涵和难以拒绝的美感 塞北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生命内涵和难以拒绝的美感,他以清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构造了散文审智与审美的彩虹,如诗、如歌、如墨。他对陕北人文风习有深入的观察、独到的理喻与倾情的热爱,无论是陕北的闹秧歌,还是剪纸和说书;无论是陕北的过年习俗,还是方言特色,他不仅是了若指掌,耳熟能详,而且都能透过事物表象引发自己的思考,说出更深层、更有意思的道理来。让读者不仅被文中人物或故事所感染,更为其达到的理论探索新高度所触动。 北城:好作家是用自己的思想塑造读者 塞北的散文很有思想。小作家运用词语写作,大作家运用思想写作,小作家表达的仅仅是一种看法,而大作家表达的是真理,虽然思想家不一定是文学家,但文学家一定是思想家。我们的作品一定要做到有精神的光芒、对别人有心灵的指导,对他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帮助,才是写作的本意和目的。好作家是用自己的思想塑造读者,而塞北的散文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另外,作品是人写出来的,人的品位决定着文的品位。人品高,思想境界才会高。一位从事写作的人,他必须做到骨子里的不奴颜卑膝,也不向势利的社会低下高贵而思想的头颅。读其文,知其人,塞北就是这样一位文如其人、德艺双馨的文学家。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